第A08版:天下

400多名大学生8年接力为山区老人拍婚纱照

5万张照片里的爱情长跑

  92岁的邹世怀与85岁的赵月娥夫妇,终于在去年夏天拍好了人生中第一张特殊的“婚纱照”。

  “爷爷奶奶,笑一笑,3、2、1!”在湖南韶山湘韶村一户简朴的民居里,抗美援朝老兵邹世怀身着老式军装,坐在妻子赵月娥身旁。这对相守70多年的夫妻,露出残缺的牙齿,笑得格外灿烂。

  镜头背后的“摄影师”、00后大学生陈家利很受触动,“爷爷奶奶的笑容打动了在场所有人,暮年爱情不应被遗忘。”

  这支摄影小分队,来自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师生自发组织的“圆梦计划”公益实践团队,因为入选刚刚揭晓的“武汉楷模”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从2015年起,每年寒暑假,这个团队都会自带服装和摄影器材,前往农村、社区、敬老院,为老年夫妻补拍一套婚纱照,再将照片一一洗印、装裱,赠予老人,开启了一场记录数以千计爱情长跑故事的接力赛。

  定格不该被遗忘的岁月

  85后青年教师余进文是“圆梦计划”的创始人。2010年余进文读大学时,爷爷去世了。老人去世后,家人四处翻找却找不到一张像样的照片。无奈之下,一家人只能把身份证上的照片“P”成遗像。这成为余进文心底埋藏许久的遗憾。

  2014年,成为一名大学辅导员的“小余老师”,带领学生申报志愿服务项目时,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为老年人免费拍一张“像样的照片”。一张照片或许留不住什么,但至少能定格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岁月。

  婚纱和摄影器材是团队一度“最头痛”的问题。恰巧余进文的老同学在武汉开设的一家婚纱摄影公司,因业务转型,便把70多套二手婚纱无偿捐给了他们。不懂摄影技术,便想办法让有经验的同学课后培训;活动经费不足,便在当年6月开办“跳蚤市场”,把闲置的衣物、护肤品、考研资料低价出售……

  就这样,27岁的“小余老师”带着自己班上的15名同学,组建起了第一届“圆梦计划”团队。

  理解了什么叫“天长地久”

  2022年是陈政燃陪“圆梦计划”走过的第五个年头。大学毕业后,他依然牵挂着这支队伍。他说,“圆梦计划”不仅圆了老年人的梦,也让年轻的大学生看到了“天长地久的爱情”。

  2021年夏天在江西景德镇看到的一幕,让实践队队员庄孟月久久不能忘怀。一位老人年事已高,不能久站。尽管同学们努力压缩时间,加快进度,老人还是难掩身体的疲惫。庄孟月感觉到,爷爷已经很不舒服。一旁的妻子问道:“你还站得住站不住?”爷爷摆了摆手,笑着说:“放心,我还有力气跟你拍照。”

  当时间的刻度拉长到40年、50年,甚至70年,这群年轻人看到了“平平淡淡才是真”,也懂得了“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见证爱情

  也找到人生伴侣

  25岁的“老队长”耿圆平在这里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2018年暑期,耿圆平和卢瑶同为“圆梦计划”的一员,分赴湖北咸宁、黄冈为老人拍照。他们在实践中相知、相恋,也发现了彼此“在爱情观上的契合”。

  耿圆平清晰记得,4年前到乡下拍照时,一位老奶奶专门骑上代步车,把正在农田里忙活的老伴接了回来。爷爷起初还有些嗔怪,“地里的活儿这么忙,把我喊回来干啥?”

  了解孩子们的来意后,爷爷虽然嘴上说着不在意,却难掩内心的激动。镜头前,两位老人凝望着对方,眼角闪着泪光。耿圆平还记得,拍摄完成后,爷爷双手紧紧捧着照片,端详了许久。

  耿圆平说,这对老人把稀松平常的日子,过成了理想中的模样。这让他和卢瑶萌生了对爱情的向往。他们明白了,从“爱情”走向“家庭”,不仅需要轰轰烈烈的誓言,更需要彼此的投入、包容和信任。

  2022年8月20日,这对相恋的年轻人,做出了“两个成年人的慎重决定”——正式订婚,准备迈入婚姻殿堂。他们的爱情宣言,是“始于心动,终于白首”。

  “圆梦计划”团队

  一场爱的接力

  如果说爱情是“一辈子的长跑”,8年来,这支团队则以一种朴素的方式,跑着一场关于爱情故事的接力。

  “圆梦计划”团队自2015年成立以来,共拍摄了5万余张照片,为1400多位老人拍摄了婚纱照和个人艺术照,圆了650余对老龄夫妇的婚纱梦,举办了5场婚纱摄影展,记录汇编了近1000位老人的爱情故事。

  刚成立时,“圆梦计划”不过是个十几人的小团队,到现在已有10支分队,400余名成员,总志愿服务时长超8万个小时。8年来,团队已在武汉、红安、景德镇、重庆、林州、宜昌等全国30个地区开展了活动。

  “里面牵手的那对是我爸妈,感谢圆梦团队,做了儿女们都没做过的事”“爷爷奶奶好幸福呀!这个圆梦很有意义”“还有想拍的,怎么联系你们?”……在团队新开设的抖音账号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留言。

  8年来,团队始终保留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所有实践地点都靠同学们自主联系确定。队员们自主申报、自主联系,直至材料通过审核、获得当地相关部门回函,这支小分队才能宣告成立。几乎每一个分队长都在采访中向记者“诉苦”,从开始联系到落地执行的每一步,从不缺少困难。

  每年一到暑假,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实践队伍数不胜数,如何“脱颖而出”获得地方相关部门的支持?不少老年人曾有受骗经历,如何让他们相信团队真的是“免费拍照”?老人大多只会方言,如何想办法克服语言障碍,让沟通顺利进行?团队成员来自天南海北,如何安排好十几人的衣食住行?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2022年新加入团队的赵晨,成为了“圆梦计划”黄冈分队的队长。或是因为持续的坚持、或是因为平日里人缘不错,最终,赵晨招募到了满意的队员,也在最后一刻拿到了黄梅县的接洽函。

  这个平日里常戴一副白色圆框眼镜的男孩,大学前两年一直都是一个沉默寡言且十分低调的人。加入实践队的几个月后,赵晨变得开朗了。带领团队来到一个陌生的小县城,他可以把一行十几人的饮食起居安排得井井有条,可以在媒体的镜头前侃侃而谈,也习惯于每晚开会时为队员们鼓劲加油……

  就读于人文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赵晨,未来想成为一名“像余老师这样的人民教师”。他也想帮助自己的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将志愿服务继续做下去。

  “像样的照片”

  唯一的念想

  2022年暑期实践临行前,前黄冈分队队长张涛特意嘱咐赵晨,回到黄梅,一定要去看望此前拍过婚纱照的赵新国和黎鸾姣夫妇。得知一批新队员回访,赵新国一大早便在家等候。他特意把3年前拍摄的婚纱照摆在了家中最显眼的位置。照片里,赵新国身穿黑色西装,俯身凝望着坐在轮椅上、着一身雪白婚纱的妻子黎鸾姣,眼里满是爱意。

  看着赵新国把黎鸾姣从三楼一步一颤地背下来,赵晨陷入了深思。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正改变着年轻人的爱情观念。在“快餐式爱情”盛行的当下,“我们羡慕老年人的相濡以沫,其实也是在反思自己的人生。”

  面对镜头,其实大多数老人并没有天生的“镜头感”。他们常常眼神不定,甚至局促不安,难掩惶恐。志愿者除了引导老人调节表情,更重要的是瞅准时机,连续抓拍,然后从成百上千张照片中选出最满意的。

  这是大多数老人一生中第一张“像样的照片”,也可能是最后一张。

  2019年年底,余进文接到了一通从湖北黄冈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一位老人颤颤巍巍地说,自己的老伴不久前去世,“谢谢你们大老远给我们拍照,这张照片现在是我唯一的念想了”。

  2022年7月的一天,河北平山县的一位老人拍完照,脱下婚纱,把总队长李立月叫到一旁,紧紧握住他的手,请他再给自己单独拍几张半身照。老人说,“等我走了,就用这张做遗像”。(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