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一 文 |
义庄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产物,义庄文化显示了中国农业社会的精神与道德取向。
先说“义”。善恶之心,义之端也。《尚书》有一篇《说命》,讲的是公元前十世纪商王朝的武丁。武丁是商朝很有作为的一位王,后世称之“武丁中兴”。这是孔子“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的起源。《说命》的理论生发,奠定了“义”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思想价值。先秦时期关于以“义”执政的例子数不胜数。《战国策》中有一篇演绎“义”的经典文章《冯谖客孟尝君》,讲了门客冯谖说服齐相孟尝君应以“义”治国理政,仁爱百姓,相位才能长久,并用“狡兔三窟”之法,使“义”得到伸张。公元前五世纪,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兴办私学,夙兴夜寐,几十年如一日,鞭挞“苛政猛于虎”,主张“有教无类”,宣扬“仁者爱人”。相传孔子有学生三千,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学有后继者七十二人,很多为春秋后期各诸侯国高官栋梁。孔子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渗入中华文化、国人生活和各个领域,也影响了世界上其他地区近两千年。历朝历代对孔子的祭祀,曾一度成为和国家祖先同等级的“大祀”,其实是对儒学中“义”的最好纪念。三国无义战,却用《三国演义》作书名,更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蜀汉丞相“诸葛亮七擒七纵”南方彝族首领孟获等情节,《水浒传》中“鲁智深大闹野猪林”“醉打蒋门神”都是“义”举的最佳章回……
再说“义庄”。义庄救灾周济,恤孤矜寡。“交塾”则是“义庄”的另一种释读。1200年前北宋杰出政治家、文学家范文正公,在吴县置义田,建义庄,恤族人,成为义庄之始。之后,江南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盛行近三百年的荡口“华氏义庄”,以“尚德乐善”完美诠释了古镇华氏家族的传统精神。再如由鸿山七房桥村的“怀海义庄”,1739年得到乾隆皇帝嘉奖,钱穆、钱伟长先生都在该义庄的资助下得以续学。堰桥村前村的胡雨人先生与兄胡壹修先生,在村前兴办新学,创办“胡氏公立蒙学堂”,附设女学;并在尤家坦设立师范传习所培养师资,创办天上市立第一高等小学以及后来的天一中学,学校设备及办公费由“胡氏义塾”及地方支援,培养出“胡氏三杰”,并从村前村走出近百位教授级人才。1918年,胡雨人先生还受大实业家荣德生先生委托,主持创办无锡公益工商中学……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平民教育家、山东的武训先生。他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屡屡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账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吃尽文盲苦头的他决心行乞兴学,20岁时当了乞丐。他白天乞讨,晚上纺线绩麻,农忙时经常给富人打短工,30岁时,在馆陶、堂邑、临清三县置地三百余亩创办义塾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他一生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行丐38年,是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慈善家。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武训先生59岁逝世后,清廷将其业绩宣付国史馆立传,并为其修墓、建祠、立碑。并一度将他的故乡原堂邑县改称武训县。1945年,冀南行署在柳林还创办武训师范。他靠着乞讨敛钱,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修建起三处义学,购置学田三百余亩,积累办学资金达万贯之多,在世界教育史上绝无仅有,布衣将军冯玉祥称颂他是“千古奇丐”,乃“丐圣”也。
“义”是思想形态,“庄”是物理形态,“义”是纲,“庄”是目,纲举目张。说到底,义庄是中国农耕社会儒家学说体现在应用上的一个经验模型,义庄文化则是儒家学说的一个思想模型。义庄的庞大儒学系统,在当下社会,更需要专家学者进行体系上本质上的理论梳理,给当代人文提供中华文化治国安邦新的思想和理论依据,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义”的思想形态,以及“义庄”新的物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