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上车流不息,桥下别有洞天。近日,无锡在全省范围率先出台《桥下空间利用设计导则》,桥下空间即将集体“蜕变”(详见本报8日A03版报道)。此举唤醒了城市里“沉睡”已久的空间,得到了市民和网友的好评,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管理智慧和温情。
千百年来,无锡以水著称,川流众多、水系成网、水脉绵延,也因此,无锡的桥梁众多。根据无锡市市政和园林局的调查数据显示,锡城有各类桥梁近千座,大量的桥下空间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木桶定律”,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称为“短板效应”。城市建设和管理中,也必须紧盯薄弱环节,加快补齐短板,才能进一步为城市各方面发展蓄力蓄能。当前,无锡存量土地和空间有限,正处于以强度换空间、向存量要增量的时期。桥下空间的空间特性为模糊空间、邻避空间,在以往的城市更新过程中未被有效利用,成为城市“剩余空间”甚至是“灰色空间”。从城市发展与整体提升的角度统筹规划,当下对于桥下空间的利用,比打造一处昂贵的“精品”更为重要。
可喜的是,有了设计“指南”,越来越多的桥下空间正变身为“活力空间”:曾经闲置荒废的桥下空间,建成了绿草茵茵的生态公园、设施完备的健身活动场所、文化艺术打卡点……唤醒城市“被遗忘的角落”,在锡城已蔚然成风。更值得期待的是,未来两年内将有500多座桥梁的桥下空间进行升级改造,让市民“转角遇见温情”。
桥下惊喜多多,要让这些“小而美”的桥下空间真正发挥便民惠民作用,不仅需要创设性地加大桥下空间的利用力度,还应当关注到建成后的管护问题。所谓“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建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这就需要长效化和精细化的后期管理。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建立科学的管护机制,加强日常巡查管理;另一方面,桥下空间永葆活力,离不开居民对城市的眷恋和热情,这就需要大家主动爱惜城市公共空间、爱护公共设施,多管齐下共同守护“桥下风景”。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桥下空间改造利用只是城市建设与精细治理的一角,也是城市软实力的具体呈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利用需要城市规划者、设计者、管理者通力合作,才能持续推进城市建设的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提升城市品位,实现城园相融、人城和谐。
(蔡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