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拇指缺失的2岁儿童在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接受了“示指拇化”手术,术后拇指内收、外展、屈曲、伸直、对掌、对捏等功能均得到重建,并给手功能的发挥和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面对手功能明显改善的孩子,父母亲感激万分。
“我家孩子2岁,出生时左手就只有4根手指,你看看有什么办法?”2月2日,市九院党委书记芮永军的门诊上来了一位焦急的母亲。芮书记安抚好急切的家属后,仔细检查了小朋友的手指缺损情况。原来,患儿拇指发育不良,为先天性手足畸形中的一种。而根据拇指解剖结构的异常程度和外观,拇指发育不良可分为5种类型,这名患儿属于最严重的V型,即拇指缺失。目前,“示指拇化”术是公认的治疗严重拇指发育不良的经典术式,联合虎口成形,使手部外观更加接近正常。患儿家属当天就决定住院接受手术治疗。市九院小儿骨科在芮永军的带领下,术前进行了精细的手术方案讨论,从切口设计、截骨角度、重建拇指长度、功能重建各个方面个性化为小宝宝制定了手术方案。由于孩子血管细,分离及缝合复杂,手术麻醉风险大,配合程度低,临床护理困难,术后容易出现坏死。手术团队迎难而上,手术获得成功。
主治医师印飞介绍,一方面,学龄前儿童由于其特殊的社会性,在出现手部组织缺损或畸形后,有可能受到同龄儿童的嘲笑、排斥、孤立,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也有可能因此产生负面自我评价,另一方面,拇指占手部功能的50%,拇指发育不良严重影响手部抓握及对捏功能。拇指抓握功能9个月开始发育,1至2岁开始发育对捏功能,3岁前手部发育基本完善,因此,拇指发育不良宜尽早手术治疗。就在10多天前,一名5岁的孩子左手大拇指少了一节,也是在市九院小儿骨科接受了脚趾再造大拇指手术。医生们术前对皮瓣进行仿3D打印设计,测算准备切割的面积后在脚上画图,本着“缺多少补多少”的想法,从大脚趾末节连着骨头、趾甲、软组织、神经、血管一起切下移植到拇指上。
专家提醒,重建的拇指如果发育不良,外形始终难以正常化,功能重建始终无法做到正常,且手术次数多,费用大,会导致整只手的功能甚至不如术前。因此,要做到“全形再造”,需要到专业机构接受术前精密手术设计、精湛显微缝合技术、围手术期专业护理才能实现。
(卫文 昀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