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春节的年味里,一定有来来往往、热热闹闹走亲戚,这也是不少人难忘的春节记忆。而现在,年轻世代对过年走亲戚多提不起兴趣,平时更是疏于、懒于甚至不屑于与亲戚走动。
这种现象缘何出现?多种因素改变并催生了年轻世代对于亲戚关系的认知和行事方式。亲戚关系淡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结果,我们或许不必过于忧虑。眼下,如何引导年轻世代理解包括亲戚在内的社会关系,在合适的时机重新回归亲缘关系网络,值得我们正视并探索。
“隐身”的亲戚
在现在的年轻人中,疏于与亲戚交往和互动的情况并不鲜见。在记者随机调查中,身边多数90后、00后,如果不是考虑父母要求,个人春节计划中是不太会安排走亲戚的。
为了大致摸底青年群体中亲缘关系淡化的现象到底有多普遍,2020年的寒假,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利用学生回乡过节的时机,开展了一项社会调查。
在对1200份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绝大多数90后、00后家里没事几乎不与亲戚联系。此前,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对近4000位年轻人开展的相关调查也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与父辈亲戚的联系频率为每年1至2次,接近1/5的人基本不走亲戚。
催生催婚、窥探隐私、热衷攀比……前些年,年轻人对亲戚的吐槽,多以“冲破边界”“代际冲突”来描述和讨论。
对此,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杭苏红指出,这是年轻人在主观上缺乏与亲戚互动交往、情感沟通意愿的表现。
胡小武认为,亲戚关系淡化并不意味着真正割裂亲戚关系或舍却亲情。目前,这一现象在青年和青少年群体中更为普遍,“数量占比可能已经超过70%,甚至更高”。
亲情淡化何以发生
过去“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亲戚,怎么就不亲了?对于女儿与亲戚们的疏离,赵瑾的父母虽有心理准备——毕竟古话讲“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原本这些亲戚关系就是基于父辈甚至祖父辈的血缘关系而建立的,关系逐代淡化实属必然,但仍难以接受。
50后、60后多出生于多子女家庭,小时候家庭条件普遍困难,要跨过生活中的沟沟坎坎,离不开亲戚们的“搭把手”。在大半生里,兄弟姐妹间彼此依靠,亲缘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珍贵。
杭苏红说,亲属关系是中国社会中相当重要的关系网络,是一个人重要的社会性资源与情感性资源。它有温暖的一面,比如归属感和人生意义的实现,亲属间在资源、情感各方面的支持;但也有残酷的一面,比如家庭间的攀比以及利益纠纷等等。
“对亲属关系的这种复杂情感,应该是百年来大部分中国人都或多或少有所体会的。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经由这种亲属关系网络建立的情感和资源支持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杭苏红说。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亲缘关系正迎来冲击。据官方数据,我国的居民城镇化率在2021年攀升至64.27%,接近1999年的2倍。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动浪潮。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流动人口近3.76亿,几乎相当于美国整个国家的总人口数。
在这个被高度压缩的现代化过程中,人们离开自己熟悉的土地,也逐渐脱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与大家庭渐行渐远。而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细化、公共教育的扩张、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无疑都加速了这一流动。
“这种历史形成的流动,导致了居住分异、职业分异、学历分异、生活方式分异、价值观分化、家庭变化以及日常生活的琐碎化,使得很多人与自己本就不多的兄弟姐妹分离,从而使得他们的下一代从小缺乏对亲戚的亲密接触和频繁交往。”胡小武说。
伴随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家庭物质财富也实现了一定的积累,借钱、帮工等很多互助需求也都可以在市场上找到相应的服务。这让现代家庭独立对抗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也减轻了对亲戚关系网络的依赖,虽说减少了欠人情、还人情的负累,但也让亲戚间的黏性和韧性下降。
另外,年轻世代作为不折不扣的“互联网原住民”,“以网为生”,这种个体化的生活方式极大填补了他们的多种需求和空闲时间,亲缘关系被进一步边缘化。
理性看待亲情冷暖
有学者指出,亲戚关系淡化是工业文明的产物,这种转变无所谓好坏,不过是适应各自的时代要求罢了。
杭苏红则指出,亲情淡漠虽然在年轻人中凸显,但并不只是一个青年群体的问题,它折射出的是社会的整体状况。如果父辈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缺乏亲属间适宜的日常交往和互动,那么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然也不太会对亲属有特殊的情感。
“想一想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吧: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亲属间居住地分离,亲属间的交往与互动越来越少;与之相伴的是一个个依靠雇佣关系(育儿、养老)建立的小家庭,以及一个个从小就生活在各类学习培训、虚拟网络中的孩子。”杭苏红说。
杭苏红进一步指出,亲属关系淡漠有其社会性成因,但这种淡漠本身是一种主观性问题,是当代个体只关注自身,缺乏对他人理解导致的。现代社会中的年轻人生活环境的狭隘、逼仄与压力,使他们更容易流于一种先入为主的意见。
她认为,逢年过节时,正是一次近距离了解彼此的机会,虽然相互间在年龄、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会带来在沟通上的一些不适和不理解,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对这些不适、不理解之处的观察,在现实社会中努力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尝试,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
我们该为此忧虑吗?胡小武笃定,年轻人会随着自身的成长和社会化而重新回归亲缘关系网络,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经营和维系着亲缘关系。
重新唤醒亲缘
胡小武的社会调查中,还有一项结论耐人寻味。对于40岁至50岁的被调查者中,超过八成与亲戚经常联系,刚好与90后、00后的统计结果倒置;而且相比90后,00后对亲戚关系看得更“淡”——在18岁以下的被调查者中,63.15%的被调查者已经和亲戚“基本无联系”。
胡小武解释说,这与家庭世代亲缘关系结构变化不无关系。简单来说,80后中,一大部分出生于农村,还有兄弟姐妹,特别是60后父辈基本生活在大家庭中,因此他们的一代亲和二代堂表亲,依然有共同生活的记忆,客观上会增加血缘亲戚的链接度。90后或一部分的00后年轻人,大多自己是独生子女,其70年代初出生的父母,不少人都有一或两个兄弟姐妹,因此他们依然还有二代堂表亲戚,一些父辈关系好的家庭会为90后、00后的子女带来较为亲密的二代亲。
但到了2005年之后出生的05后、10后这代人,很多城里人连二代堂表亲都没有了,他们大多数人的亲戚都是三代亲。因此,本身就属于亲缘关系淡薄的代际群体。“在客观上缺失一代亲关系的年轻世代中,从小就缺乏‘亲缘关系’的概念,何来亲疏和断舍呢?”胡小武说。
概言之,越年轻的世代,发生疏于亲情交往的行为概率越高,这不仅是时代变迁及社会生活方式的客观必然,更是一种家庭世代亲缘关系结构变化所决定的客观后果。过去的生育政策,加速了扩大家庭的缩减和核心家庭的崛起,也放大了对传统亲戚关系的冲击。
不过也不是没有转机。胡小武认为,随着中国的城镇化放缓、经济发展步入更高水平,家庭结构或会出现新的变化。尤其是当90后、00后步入婚姻并为人父母,他们将在事实上扩大自己的亲缘关系网络。身份的转变,则让他们更能理解和共情父辈们的“亲戚情谊”,并将其持续作为自身的情感和资源支持网络。由此,亲缘实现了联结,并被唤醒。他认为,未来,亲情淡化现象将会有所改善。
杭苏红也认为,未来随着回老家就业的人口增加,亲属关系网络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她也认为,如果年轻人在“自我”的道路上发展过甚,那么因为现实而不得不重新对亲缘关系进行的“唤醒”,可能是痛苦的。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