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今要闻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

我国本轮疫情基本结束

  近期,我国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各地疫情呈局部零星散发状态。本轮疫情是否已经结束?新变异株是否可能引发新一轮感染高峰?下一步如何继续健全疫情监测体系和信息报告制度?围绕公众关注的热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作出回应。

  本轮疫情基本结束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介绍,从公共卫生的角度看,疫情可按流行强度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四类。判定是否走出疫情大流行,主要有疾病感染率、人群免疫水平、病毒质变情况、门急诊的诊疗量和住院及死亡情况、整体防控能力等五个重要指标。

  梁万年表示,我国经受住了这一轮疫情的考验,建立了较好的人群免疫屏障,可以说本轮疫情基本结束,现在的感染是处在零星的局部散发状态。

  应继续做好个人防护

  新变异株是否可能引发新一轮感染高峰?专家研判分析认为,由于我国刚经历了疫情大流行,人群体内留存的中和抗体会在短期内提供免疫保护,近期引发新一轮规模流行的可能性较小。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介绍,目前我国在新冠病毒变异株检测中,如发现首次报告的、重点关注的国际流行毒株,都会进行感染个案调查与核心密接调查,并开展风险研判,一旦发现传播力、致病力增强的新型变异株,及时按照相关方案采取措施。

  常昭瑞同时表示,目前多地仍有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发生,应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如果学校发生疫情,要平衡好疫情处置和正常教学秩序的关系,由专业人员根据学生既往感染水平、疾病严重程度、疫情发展阶段、病毒的感染株等进行综合研判和风险评估,然后做出相关处置。

  进一步健全监测预警体系

  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司长杨峰介绍,为动态掌握新冠病毒感染水平和变化趋势,及时监测病毒变异及生物学特性变化,评估医疗资源负荷情况,2022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会同有关部门在传染病网络直报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监测渠道,形成多个监测子系统。

  据介绍,国家疾控局下一步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疫情监测和常态化预警能力建设。同时,继续完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功能,提高数据收集的信息化水平和智能化分析能力,并开展新冠病毒感染等传染病疫情报告专项执法检查。(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