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乐龄

悦人还是悦己,身材还是心态?

50+“姐妹们”的旗袍观

  白底细黑格子、黑底金丝绣花、浅绛色菱格纹路……眼前的花色各不相同,仔细看,是她们三三两两地走过来,像一幅流动的画卷,雅致而不凌乱。

  这是初春一个温暖的上午,记者在上海浦东海派旗袍文化联谊会见到了这些彼此互称“姐妹”的50+女性。尽管她们高矮胖瘦各不相同,旗袍色彩也有浓有淡,但一种共通的气质隐约可见。那是抬头微笑时恰好的自信,也是大方讲述时的从容淡定。

  推广旗袍的人:

  有些误解,应当放下

  倪云华至今记得自己年轻时第一次穿旗袍的样子,那时候她身材纤细,逛马路看到了橱窗里漂亮的旗袍,一下就动心了。营业员劝她,“你就试试呀,肯定好看的!”

  衣服上身,却又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整个人像扎得严严实实的粽子,扣子也紧,怎么看都奇怪。“那时候非常沮丧,觉得我穿旗袍肯定不好看,以后再也不要穿了!”

  一直到2009年,因为接下了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宣传海派文化与美好生活的任务,彼时还在周家渡街道办事处工作的倪云华重新和旗袍结缘。在一次次的表演、讲座中,她突然意识到,当年,自己不过是遇到了一件尺寸不太合身的旗袍,“旗袍适合每一个人,高矮胖瘦都可以穿得好看,但前提是要合适、合身”。

  因着这份意外的收获,世博会结束后,倪云华与旗袍的缘分也没有断。在联谊会成立的8年时光中,会长倪云华与副会长沈雪琴看到了很多50+女性共同的遗憾和误解:她们中有的因为身材发福,对旗袍又向往又担心,哪怕朋友们反复劝说也照样打退堂鼓;有的因为个头较矮,担心自己撑不住长款旗袍,满心都是顾虑;还有人分享自己的失败经验,明明因为手臂粗从来不敢穿无袖的衣服,没想到第一次定做旗袍就被师傅建议做了一套无袖款,衣服做好后,几乎一次也没穿过……

  “大家现在看旗袍,还是有一些固化的概念,比如玲珑有致,比如性感,比如影视剧中1930年代大上海舞女、歌女的形象。”沈雪琴说,最近某品牌因外包装绘有开衩至大腿的旗袍女性形象而引发争议的新闻,本质上也是一种对旗袍文化的误解,“哪怕是当时的电影明星,也不太穿高开衩,不会轻易露大腿。”

  从这个角度上说,很多女性是在加入旗袍联谊会后,才逐渐放下身材焦虑,更新了对旗袍的认识——未必需要所谓完美曲线才能穿旗袍,也不用太过担心所谓“衣着暴露”。用沈雪琴的话说,低开衩的长款旗袍格外符合这个年龄段女性的需求,既能充分修饰身材,也可以突出典雅之美,“好多姐妹都是一开始很顾虑,结果穿好了出来一看,太美了!”

  倪云华相信,比外在印象更重要的,是内在气质的改变。如今,旗袍联谊会介绍和展示旗袍文化,主要方式就是培养女性的艺术素养。“你要接受美的东西,首先要提高审美。”所以,比起教女性朋友穿旗袍,旗袍联谊会也定期开课教学,从油画、剪纸、书法到声乐、昆曲、舞蹈……最多的时候,倪云华自己就参加过5个班。“过去大家觉得旗袍是服务员穿的,要么是大红大绿,要么就是高开衩;但经过学习和欣赏,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就不同了。同时,人的内在气质提升了,自然而然也就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要摒弃的。”

  穿上旗袍的人:

  比起悦人,更要悦己

  姐妹们口中的“上海小姐”王老师,在采访当天穿了一件镂空蓝花黑底的旗袍,再配上细细的金丝边眼镜,自有一番精致。青春期里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翻到了母亲结婚时做的一件西洋红旗袍。彼时和母亲身材接近的她,躲在屋子里美滋滋地试穿,母亲则用慢条斯理却又难掩骄傲的口吻点评:“可以了,脱下来,收进去,不要被人家说话了。”

  虽然只是惊鸿一瞥,但在后来的二三十年,王老师对旗袍的向往始终如一,受到职业的限制,她更多地将这种喜爱投射在影视剧里,“我特别喜欢看年代剧,年代剧里的旗袍多漂亮呀!”加入旗袍联谊会后,王老师第一次尝试穿的,是一身酷似《花样年华》中张曼玉造型的条纹旗袍,“人家看到我说,是不是张曼玉那一件?我赶紧解释,不是不是,仿的!”

  在王老师看来,这份喜悦更多是属于自己的。丈夫并不排斥她买旗袍,只是一起外出时,他往往会“拒绝”妻子的旗袍造型,“两个人衣服要搭配的,我穿旗袍,他就没法穿休闲服了!”可这有什么关系呢?属于自己的时间,她就大方地穿出来,棉布或麻布材料的旗袍干脆就成了日常服,“我自己感觉很美的,老公嘛,是很难改变的”。

  有着类似“旗袍启蒙”的还有章老师。她记得小学的一个夏天,母亲突然换上一件缀着小花的黄色短袖旗袍,整个人显得灵动又活泼,“我妈妈是医生,印象中她一直是穿着白大褂很严谨的样子。那年夏天她突然把旗袍翻出来穿,左邻右舍全都来看,对她的称呼也从‘医生’变成了‘太太’,感觉大家一下子看见了她身上这份柔美的气质”。

  母亲早逝后,这个画面永远留在了章老师的心中。“我觉得这是妈妈留给我的一个美的印象”。章老师说,她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工作后就常常会买旗袍、穿旗袍,“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年轻的时候穿旗袍,是追求一种复古的时髦;年龄慢慢上去了,反而是带出了自己的阅历、气质和韵味。你看从传统的旗袍到后来的改良款、日常款,旗袍不断体现着与时俱进的美——即使我的年龄逐渐上去了,我对生活品质、对自己的追求是不变的。大家都说女为悦己者容,其实我只是因为我喜欢。”

  设计旗袍的人:

  她的自信,我来成就

  穿衣服的人在改变,做衣服的人自然也是如此。

  设计师杨成林是有着85年历史的旗袍品牌“杨洋世家”的传承人,这个并不太善于言辞的手艺人,曾经在24小时内赶制出了让歌唱家帕瓦罗蒂也赞不绝口的唐装,也曾为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的女主角定制了气场强大的中式旗袍。每次遇到新客人,他都会先抛出一系列问题:“你买旗袍的用途是什么?想在什么场合穿?你喜欢的风格是什么?”

  在杨成林看来,这种交流是必需的。只有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想法,才有可能实现量身定做,“我要看到她的气质、特点和喜好,要给出一个基本方向,然后才能不断地交流、尝试,找寻最适合她的工艺和剪裁方法”。

  用今天更时髦的词汇说,对于想要拥有一件旗袍的女性而言,设计师们需要提炼、总结、提升一个人的形象与美学风格。这件事,无关年龄,更考验眼力。杨成林举例说,有一位93岁高龄的女性是店里的常客,哪怕她的身形已经有些佝偻,穿上旗袍依然是精神奕奕的模样,每次来访都是高高兴兴定下两三件旗袍。

  具体到50岁以上的人群,杨成林的观察是,她们刚开始也会可能陷于固定思维,过度夸大自己在身材上的缺陷。如果能够为她们提供足够的尝试机会和中肯的建议,她们的改变是最大的。“原来我也可以的!她们会突然间发现,只要找到符合自己的元素、工艺,一件旗袍也能表达自己内心的东西,表达对人生的自信、对生活的热爱。这是一种非常大的成就感。”因此,他建议想要尝试旗袍的女性,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保持敢于尝试的心态,就可能有新的发现,“很多人说害怕发胖,其实合适的旗袍,哪怕你胖了5斤也不会有影响”。

  当然,除了订制,成衣同样是女性的重要选择。上海蔓楼兰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黎透露,当下50岁以上女性的心态、外形都趋于年轻化,看上去也远比实际年龄年轻,“她们的穿着用色很大胆,那种不是饱和度很高的灰色、亮色、绿色、粉色也都很受欢迎”。在她看来,海派旗袍在设计上更讲究化繁为简,追求的是在日常之中的美感与时尚,无论是成衣还是定制,第一步都还是“到店体验”,“要去了解,去尝试找到合适自己的风格。”

  (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