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的时候,20岁出头的吴先生宁可没有什么下饭的菜,但是不能没有“下饭”的剧。前不久,他的手机出了故障,顿顿饭都要刷剧的他隐隐感到失魂落魄。对此,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邓思宇认为他是“电子榨菜”上了瘾。而“2022年度流行语”中,“电子榨菜”悄然上榜,超过9成网民都曾在吃饭的时候点开过“电子榨菜”。
“电子榨菜”让人上瘾
“电子榨菜”指的是吃饭时用来“下饭”的视频,形式和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经典老剧,可以是搞笑综艺,可以是游戏比赛,甚至是一些影视剧解说。它的时长一般在一二十分钟,恰好是一顿饭的工夫,吃完饭视频也差不多播完了。
吴先生平时工作很忙,可以说连大段的休闲娱乐时间也没有,而在吃饭的时候刷剧,可谓吃饭娱乐两不误。邓思宇介绍,这些视频的出现恰好顺应了目前社会的快节奏,连休闲娱乐也呈现一种“加速”状态。为了保持竞争力,人们一方面会压榨自己的休闲娱乐时间,尽量将之转变为工作时间;另一方面,在碎片化的时间里,“30分钟知道一本书”“5分钟带你看一部电影”就显得格外吸引人。更何况,大数据算法能个性化推送市民所喜好的视频。
邓思宇介绍,有的人“吃”“电子榨菜”不仅仅限于一日三餐,只要有一点空闲的碎片时间,就忍不住要“吃”。“吃”“电子榨菜”让大脑经历脱敏反应、敏化反应和大脑前额叶功能退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当人受到短视频刺激时,多巴胺会急剧增加,直到通过不停地看视频满足这一刺激,多巴胺又急剧下降。第二阶段,让人“上瘾”的相关事物更敏感,一旦习惯了刷剧,对其他的事物,如看书、学习、思考,可能很难再提起兴趣。第三阶段,在不断的刺激、脱敏和敏化过程中,大脑的前额叶功能退化,最终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电子榨菜”“好吃”没营养
邓思宇介绍,“电子榨菜”“好吃”但没营养,如果偶尔看看,调节一下心情,不失为一种放松的选择。但是,如果沉迷于其中,让大脑在本该放松的用餐时间持续处于兴奋状态,压缩人们的休息时间,长此以往将导致过度疲劳、消化不良等健康问题的出现。
“电子榨菜”大多是很多视频主精心剪辑过、带有自身理解的短视频,这种形式受超短时长的限制,其表达的内容或是偏于表象,很难在深度上有所突破;或是会直接给出答案,而弱化其中的思考过程,长期观看会减弱深度思考的能力,难以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工作。此外,这些短视频内容良莠不齐,难免会出现价值观、人生观导向不正确的视频,部分年轻人判断能力不足,如果偶然点击浏览了某些不良信息,可能会进行模仿、跟风,对其健康成长造成持续的负面影响。因此,即便是偶尔享用“电子榨菜”,也应保持清醒意识,将有声读物、纪录片等知识型“食材”作为首选。
(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