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世界公认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3月12日至3月18日是世界青光眼周,今年的主题为“关注青光眼:共识保视野,指南护光明”。记者从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了解到,今年以来,来院看眼科门诊的患者呈上升趋势,一天就诊量可达千人,青光眼患者也较去年有所上升,最多一天能达百人。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数量比平时多两成。除此之外,患有青睫综合征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在青光眼患者中成为较为突出的人群。市二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程玲艳建议,市民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将青光眼的危害尽可能降至最低。同时她也呼吁,年轻人要避免熬夜,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形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增多
73岁的张奶奶(化名),最近总感觉眼胀、眼痛、剧烈头痛,还伴有恶心呕吐,视力明显下降。一开始她没放在心上,但感觉眼睛疼痛感加重,视力也没有好转的趋势,于是来到市二院眼科就诊。医生给她做了综合检查发现,她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如处理不及时,将有致盲风险。
“青光眼是一种具有特征性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的常见眼病,病理性眼压升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程玲艳指出,正常情况下,眼内产生的房水会从前房角流走,但当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时,前房角突然关闭,房水就无法流出去。而新的房水又在源源不断地生成,眼内的水越积越多,压力越来越大,就会造成眼压急性升高,不仅会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长时间巨大的压力更会压迫脆弱的视神经,造成视神经萎缩和不可逆转的视野损害。
经过询问,医生了解到张奶奶最近有烦躁、焦虑情绪,同时伴有睡眠障碍,有时一整夜都睡不着觉。“正常的作息规律被打乱,可能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程玲艳介绍,当突然出现眼胀痛、视力下降,伴头痛、恶心时,要第一时间到眼科就诊,进行眼压测量等眼部的详细检查。青光眼患者如不及时治疗,可能面临视神经永久损害甚至失明的危险。经过对症处理后,张奶奶头痛、头晕、恶心的症状渐渐消失,视力也逐渐恢复。
“前段时间,我院眼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患者明显增多,以前一次专家门诊会碰到三五个,现在能有近10个。”程玲艳说。
年轻人警惕青睫综合征
“患有青光眼已经3年多了,病情总是反复发作,每年要发作2至3次,最近感冒,眼病又严重了,过来看一下。”近日,34岁的医务工作者李女士(化名)前来市二院眼科就诊。据她介绍,早在3年前,她在别的医院就被诊断出患有炎症相关性青光眼,一直采用激素类消炎眼药水治疗,用了一段时间后,病症有所缓解,但是过一阵又反复发作,她又开始重新用药。“最近眼睛看不清东西,总是感觉雾蒙蒙的,眼胀,视力也下降了。”李女士显得很焦虑。
接诊医生程玲艳给李女士做了检查后发现,正常的眼压范围应该在10至21毫米汞柱,而李女士的眼压已达35毫米汞柱,同时,她已经出现视神经改变,即视神经纤维层及神经节细胞特应性改变,并出现了相应的视野缺损,无法看清东西。经过综合检查分析后,程玲艳认为李女士患上了“青睫综合征”。
据悉,这是一种反复发作的伴有睫状体炎的开角型青光眼。这种特殊类型的青光眼好发于中青年人,发作时患者会有轻度视物模糊,然而在发作的间歇期,患者眼压及眼部表现均完全正常。因其症状不明显,有时会被当作“视疲劳”而得不到及时诊治。但是,青睫综合征的特点就是易复发,就像感冒一样,在你状态不好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如果不规范治疗,可能造成典型性的青光眼视野损害。“使用激素类眼药水要根据病情酌情减量,不然会诱发激素性高眼压。”程玲艳根据李女士病情,及时根据病情调整眼药水用量,再进行局部抗病毒感染治疗后,李女士病情得以缓解,发作次数也较之前明显减少了。
近年来,市二院眼科接诊的青睫综合征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且有年轻化趋势。程玲艳提醒,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许多年轻人压力骤增,且好多都有熬夜的习惯,继而出现眼胀、眼痛的情况。年轻人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进行室外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不给眼疾“趁虚而入”的机会。
区分真假“高眼压症”
是不是眼压超出正常范围就是青光眼呢?“这么说并不全面,有可能是高眼压症。”程玲艳说,高眼压症是指眼压多次测量高于正常值上限,即眼压>21毫米汞柱,但是却没有视盘损害和视野缺损;青光眼是病理性眼压升高,引起视盘损害和视野缺损。“但是,要提防‘假性高眼压’。”程玲艳说,假性眼压升高,患者可能实际眼压并不高,但是测量时若患者频繁眨眼,会让眼压测量值偏高,还有的患者天生角膜较厚,眼压测量值会受到角膜厚度的影响。因此,她建议患者要在充分放松时测量眼压,诊断为高眼压的患者应定时检测眼压,避免长期高眼压情况下最终发展为青光眼。
据悉,高眼压症形成因素有很多,有遗传原因,也有因睡眠不足引起,程玲艳说,至于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需要专科医生检查才能决定,即使暂时不需要治疗,仍需要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检查。而青光眼患者一旦确诊,需要接受治疗。
因此,出现高眼压症状时,一定要注意鉴别是哪种类型,如果为真性高眼压症,需要进一步识别是否为青光眼,再根据青光眼类型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案。
(葛惠、实习生赵奕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