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专版

“四千四万”精神:无锡最珍贵的传家宝

李建秋 沈云福

  题记: 在无锡乃至江浙地带有一种精神很“出彩”,那就是“四千”“四千四万”精神。她发轫于草根和异军,流淌于企业和政府,扩散于整个社会,至今仍被转化演绎,广受赞誉。

  2023年3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勉励民营企业家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坚定信心再出发,其中说到了发轫于江浙一带的“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听到这里,一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唐诗,飘然而至耳畔,令人欣喜和激动。

  众所周知,无锡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和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回顾地方发展史,以荣氏兄弟为代表的近代锡商,曾创造了民族工商业的奇迹,而无锡乡镇企业依靠农民创业“草根发力”,孕育了“四千四万”精神:“踏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创造了异军突起领跑全国的历史辉煌,并为当今民营企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无锡农村工业化早期的“草根秘密”

  无锡乡镇企业自东亭春雷造船厂发轫,萌芽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重新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展崛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转型提升于上世纪末期,融入了市场经济大潮。当年的无锡县乡镇企业从其诞生之时起,就是原料与销售“两头在外”,以市场经济为主。既无世袭领地,也没有计划资源,缺技术、缺生产资料、缺市场门路、缺技术人才,一切需要从零起步,而且还有极“左”思潮所带来的政治压力,只能从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夹缝中求生存。正是创业发展之艰难险阻,决定了先吃螃蟹的无锡县乡企干部职工必须一遍又一遍满天下地找门路寻资源,一次又一次地冲破计划经济和极“左”思潮的桎梏,一回又一回地聚合各种力量向前行,突破瓶颈与难题发动进攻并战胜之!于是,无锡围绕社队工业(1984年后称乡镇企业)发展的“四千四万”精神应运而生。

  “四千四万”的提法来源于无锡县1973年时的物资供销系统。当时,无锡农村工业化以贯彻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北方会议精神为契机,社队工业又重新起步。当时人多地少的无锡农民想吃饭,非要动脑筋搞生产不可。无锡县委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响亮口号,及时启用县内原来从事工业的领导干部、下放干部职工、回乡知识青年和能工巧匠,动员县直部门和各行各业千方百计扶持社队工业的发展。作为“粮草”先行官的县物资局,担当起采购计划外钢材、煤炭、机电设备等重任。1973年2月春节过后不久,县物资局召开供销后勤工作会议,分管财贸工作的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丁福文带着县革委会办事组秘书曹柏楠一起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局长吴志勤主持,副局长孙耀根作工作报告。就是在这报告中他俩第一次听到了“四千四万”精神的提法。

  曹柏楠对此回忆说:报告以大量事例说明当时做供销采购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他把一年中几十名供销员走南闯北,东奔西走,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称之为“跑遍千山万水”;把供销员每到一处,既要找负责人又要找经办人,一次不成就二次、三次连续找,人不在单位就到家里找,不在家里就守在门口、饿着肚子等着找,物资搞到了,又得找掌握车、船运输工具的负责人员,解决一个车皮不知要走多少次等艰难情景,称之为“走进千家万户”和“说尽千言万语”;把当时出差乘车难、食宿难,经常乘车无座位,吃饭饱一顿、饿一顿,住宿睡浴室,甚至在车站码头打个盹,称之为“历尽千辛万苦”。他说正是发扬了这种“四千四万”不畏艰难、不怕辛劳、不厌其烦的精神,才完成了县委交给我们的任务。我当时听了“四千四万”这个提法觉得很新鲜,对他们的工作也十分感动。

  历史资料显示“四千四万”精神首倡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原无锡县。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无锡农村工业化先行先试的实践所决定的。在那个时期,无锡县社队企业干部职工像县物资供销那样,依靠“四千四万”,依托与上海、无锡等城市工厂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充分发挥能动性和灵活性,弥补了国家计划产品之不足,打开了创业起步阶段的生存空间。

  彰显于异军突起岁月的精神瑰宝

  “四千四万”,是对当年乡镇企业艰苦创业的一种形象概括和高度凝练,其策源于乡镇企业发祥地无锡,也是无锡乃至更广区域农民创业者的集体创造,是农民穷则思变、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原锡山市委副书记毛海圻曾这样总结:“它来源于群众实践,随乡镇企业而应运而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早期的社队企业不属‘猪’而属‘鸡’,资金靠自筹,原料靠自找,产品靠自销。应当说,‘四千四万’精神与解放思想共生,是异军突起独具魅力的精神标识,是促进乡镇企业崛起的强大驱动”。

  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农民蕴藏已久“特别能吃苦”的草根元素,使之呼啦啦地破土而出,发力成长,用“四千四万”的精神和行动,努力实现世代求富求变的梦想。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无锡大批农民“洗脚上岸”进企业,成千上万的供销员和乡企人满天飞。当年的绿皮火车少、乘客多,挤火车、立车厢,困了就钻座位底下、行李架上,成了那个时代跑业务者的集体记忆。兴达公司华若中为请南京“星期天工程师”耽误回程,爬火车车窗进去丢失一只鞋,“三顾茅庐”用诚意打动了那位行业专家;玉祁镇锦绣铝业戴祖军为越洋引进项目,无数趟两夜一日地赶夜火车,奔波于无锡、南京、北京,最终赴日本引进了苏南首条铝合金生产线。时任甘露村办厂供销科长的金永兴受命为印染厂采购用煤,他发挥自己会做木匠的优势,还把刚从昆明退休回家的岳父(也是木匠)叫来,利用铁路上换下来的旧枕木,满手血泡免费为煤矿朋友们家里做家具,终于感动了对方;无锡磷肥厂厂长金锡生长年累月奔波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年中有200多天在外面度过,当他在几千公里外的贵州开阳磷矿时得知老父亲不幸病逝,但忠孝不能两全,继续留下谈业务……

  改革开放政策在苏南大地激荡起滚滚春潮,也涌现了无锡老乡与科技人才“老九”联心创新的动人故事。1985年,无锡郊区河埒电讯元件厂厂长蒋荣豪求贤若渴,请来了一位姓金的助理工程师,通宵达旦地干,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人瘦了不少。通过半年艰苦探索,终于试制出了第一批陶瓷滤波器样品。该产品最终摘取了全国乡镇企业创优史上唯一的一块国优金牌。

  为了促进科技进步,无锡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星期天工程师”等科技人员,给予了充分尊重和必要礼遇。给予政治上和生活上的关照。有些乡镇党委书记和工业乡长还陪同企业上门求贤,发展关系。前洲西塘大队长唐涌祥给全厂职工规定了“两个凡是”:凡是工程师们说的话,句句都要听;凡是工程师们的建议,件件都要照办;如有不同意见找他反映,不准顶撞工程师。红豆周耀庭为打响质量品牌,诚意聘请了13位上海技术师傅,给他们的月工资高于他的年工资;双象老总唐炳泉将一条 5吨水泥船盖棚加动力,自制“小汽艇”,接送苏州一带的“星期天工程师”来厂指导技术攻关。当时,在无锡县乡镇企业中经常能看到“星期天工程师”的身影,按每个乡镇 30人至 50人计,全县35个乡镇超过1000人。

  当时流行一句话:“出路出路,出去才有路,困难困难,困在家里总是难。”这些“四千四万”的故事,生动地反映了乡企干部职工敢于走出去闯天下抓商机的精神风貌。

  曾任江苏省乡镇企业管理局局长的邹国忠认为,无锡“四千四万”精神是逼出来的,提法是逐步完善的,其影响和意义十分深远。他说,在改革开放前后社队企业的曲折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人多地少和单一农业的突出矛盾,促使无锡农民千方百计地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农村工业;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一统天下”及之后“主辅论”(双轨制)的体制下,加上左倾路线的不时干扰,又迫使县、乡和企业干部群众百折不挠地突破束缚、夹缝求生,通过市场调节发展社队企业。这就是“四千四万”精神在无锡地区发端和形成的总的历史背景。他还认为,浙江称“四千”精神,江苏叫“四千四万”精神,四句话内涵意思一致,表述稍有不同;前者指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温州地区私营企业,后者指发端于1973年无锡县社队企业。

  激励新时代民营企业扬帆远航

  “四千四万”精神发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定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新征程上闪耀着时代光芒。“四千四万”精神这个传家宝,激励民营企业扬帆远航。

  站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无锡,要进一步推进产业强市主导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展现新时代工商名城风采,打造中国第一工商名城,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中“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广大民营企业家要再扬“四千”“四千四万”精神,听党话、跟党走。

  一是在科技创新上继续敢闯善干。坚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依托各高新区、开发区、园区、各乡镇(街道)等强化协同创新。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大力培养引进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把创新活动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依靠自主创新赢得发展主动权。

  二是在促进产业强市建设上奋发有为。抓住时代大机遇、踏准行业大趋势,抢占发展制高点,努力把企业做大、市场做大、资本做大。勇于“二次创业”,积极参与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培育、产业基础再造、重点产业焕新等工程,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实施智能化改造,推动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努力成为行业内的“单打冠军”“专精特新”。

  三是在促进开放发展上奋发有为。树立开放思维、国际视野,既立足国内,积极做好与上海都市圈、粤港澳地区的市场对接,更好融入国内大循环、更好利用国内大市场;同时放眼全球,对接国际标准、整合国际资源、抢占国际市场,积极推进境外园区建设、海外项目并购等,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努力发展成为国际化大企业大集团。

  四是在承担社会责任上多作贡献。广大民营企业家在肩负起自身发展重任的同时,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把追求经济效益与实现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努力多为群众办实事,关注身边群众,做到富而思进、富而思源、富而思报,赢得企业发展和回报社会的双丰收。同时,发扬“四千四万”精神,地方党委政府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真诚尊重、真心爱护民营企业家,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发轫于草根的“四千”“四千四万”精神,是江浙地区争先发展的精神瑰宝,应该给予足够的礼赞和发扬。无锡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改革创新中孕育的“四千四万”精神是无锡最珍贵的“传家宝”,让无数不可能变成可能,今天依然是探索新路的“开山斧”、攻坚克难的“鎏金锤”。相信广大企业将不忘初心,扬韵创新,重置荣光,争当“四千”“四千四万”精神的再扬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

  李建秋

  中国企业管理无锡培训中心

  沈云福

  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