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也是党的二十大后发布的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具有更加特殊的重要意义。文件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针对性的细化部署,释放了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基层,聚焦无锡各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解析各具特色的切实举措,共同感受乡村沃野中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以期用“乡村振兴新画卷”系列报道抛砖引玉,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新的赶考路上创造新业绩、书写新篇章。
农业强,科技必须强。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并通过多种机制创新优化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农业机械、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亮眼成绩,为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机械助阵
水蜜桃生产新模式全国推广
近年来,除了农作物机械化率不断提升,果树种植也在加大机械化率的步伐。在阳山水蜜桃东山基地,醉霞绯云般的桃花正绚烂盛放,引得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赏花,还有人支着画架在桃树下写生。桃林深处,农场负责人孙建勤正站在升降平台上进行花前复剪。“别小看这台机械式自动升降平台,我们疏花、疏果、修剪、套袋、采摘等都能用上,完美解决了桃树种植养护过程中所有登高问题。”孙建勤说,除了升降平台外,果园里还引进了新型植保机,1台机器配2名工人,150亩地一天就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打药工作,要是在以前,这么多活5名工人4天都不一定干得完。“初期投入是高一些,但机器可以达到所有叶片都附着药液且都不往下挂的效果,这个均匀度和效率是人工不能比的。”
据介绍,上个月,阳山水蜜桃机械化生产模式与典型案例已获农业农村部全国推广。
合力攻关
粮食种子不再被“卡脖子”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起点,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支撑。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用”体系,调度集中各方资源力量,凝聚种业发展合力,协同攻关种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位于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无锡-浙大生物农业研究中心内,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正手持镊子小心翼翼地将开花前的水稻穗中的花药挑出,一粒粒排放在培养皿中。一皿约有50粒花药,1个人1天大概能挑60多皿。之后,这些花药将通过无菌操作技术,接种在人工培养基上,以改变花药内花粉粒的发育程序,诱导其分化成完整的植株。里间的培养室内,一个个玻璃瓶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有的瓶中已长出水稻嫩苗。
“花药培养技术是创制种质资源的一个重要方式。我们目前是国内最大的水稻单倍体创制单位,每年可以创制6万个单株。”助理研究员谭瑗瑗博士介绍。除了花药培养技术外,该中心还全面掌握了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等技术。“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创制出人们喜爱的稻米种类,如香米、软米等;另一方面可以满足育种生产中对早熟、抗病、抗虫、高产等方面的需求。”谭瑗瑗介绍,像“江两优7901”是2018年通过审定的国内第一个粳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特点是产量高、米质好、抗性较好。“锡稻1号”则是第一个以锡字开头命名的水稻新品种,于2021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具有高产优质、耐高温、耐倒伏的特点,经受住了2022年高温干旱天气的考验。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希望通过我们做的这些科研创新工作,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牢牢地把饭碗端在我们自己的手里。”谭瑗瑗说。
难题
数据
智慧农业踏上新赛道
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无锡市以市级农业科技园建设为抓手,突出科技要素,聚焦科技赋能,为无锡农业强市建设铸就强劲引擎。
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有国家级农业企业孵化平台1个,引进和研发新品种100个,新技术36个,转化科技成果40项,申请国家专利49项。
目前,全市规模农业物联网应用点已达300多个,其中智能化设施栽培面积1万余亩、智能化设施水产养殖面积5万余亩、智能化设施畜禽养殖量50万头。
“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也不断加快,近几年全市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年均增幅超10%。
(晚报记者 潘凡/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