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冲击,大家的“读屏时代”新鲜登场。“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10分钟带你了解唐朝”……类似的小视频、小推文充斥着我们的屏幕,“短视频讲书”这样的求知阅读模式无疑是快节奏时代的产物(详见昨日本报A04版报道)。
快餐式、碎片化阅读早已存在多年,捧读手机与平板电脑者与日俱增。最新公布的2022年度江苏省居民阅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家的确越来越习惯于数字阅读。2022年,全省居民电子媒介阅读率为86.58%,继续稳定在85%以上。
有人说如此不行,这哪是“正经”读书!殊不知,如果使大众从不读到读,从读之甚少到读之较多,并不失为一种相宜的阅读方式。既要提醒人们不要放弃和弱化整体性、经典性阅读,也要承认并尊重亿万受众乐于碎片化阅读的权利。特别是对于许多上班族的年轻人而言,在拥挤的公交地铁上,捧读手机实在要比捧一本书方便得多,能在碎片时间里读一些值得一读的碎片文字,也是一番难得的用功。
在中华民族灿若星河的五千年历史中,读书一直是修身养性、增长见识、淬炼灵魂的主要方式。现如今,看似大众抛弃了纸质阅读,其实是时代变化使然。纸质书籍携带的不便,阅读环境的不足,都影响着人们对这一阅读方式的选择。拉近了人们与纸质书籍的物理距离,也就拉近了群众与纸质阅读的距离。
在无锡的街头巷尾,城市“书房”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不经意的抬头与回眸中,更容易在茶余饭后的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式地读书。而“15分钟阅读圈”的逐渐成形,“线上+线下”带来阅读新体验,为书香满溢于日常生活场所提供了方便。以何种载体开展阅读不是问题的关键,经典有经典的意义,碎片有碎片的光芒。
让读书这事复归“随风潜入夜”的自然,给读书松绑,为读书赋能,不管翻开书还是点亮屏,去读想读的文字吧,遇见一个新的世界和自己。 (金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