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无锡

窥见城市缩影和时代变迁

这个土地史料展览跨越三百年

  龚明(穿蓝色衬衫者)向前来参观的市民介绍藏品。

  日前,惠山区钱桥的民间收藏家龚明,在盛岸西路的五洲国际举办了《“时代印记·抚昔颂今”无锡土地史料展览》。该展览通过近两百份弥足珍贵的土地文书藏品,见证人民当家作主,时代向前发展进程。

  网上淘得罕见锡城地图和图册

  本次展出的无锡土地史料主要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时间跨度有三百多年。展览的第一张县境图约有一米见方,龚明表示,这是网上淘来的。由于没有制图年代,他与1813年的《无锡金匮县志·县境图》进行了比较,发现增加了许多桥梁,估计应该晚于1813年,绘制于清中晚期。这张地图是彩色的,绿色的是河流,褐色的则是山和桥,黑色的小楷山名、桥名、城门和无锡的四至一一详细罗列,无锡现今不少地名都能从这张地图上找到。地图上甚至还有两处用英文后注的字母,一处似是“grand canal”(大运河)的字样,龚明怀疑这张地图曾流转至国外又回流到国内。

  另一张无锡地图则是由无锡测绘局主测,南京陆军地图测绘局和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工程系学生协助,从民国初开始历时6年形成的实测图。上面有坐标方格网、等高线等,已具有现代地图样式。这是苏州的一位出让人转出的,据称是从某大学图书馆卖出的旧书废纸中所得,全套共17张,龚明收得16张,还有1张则由无锡另一藏家所得。在其中一张地图上,可以看到“开原乡立第三小学”,龚明表示,应该就是钱桥中心小学的前身,学校的百年历史可从这里得以确证。

  另一本《结字鱼鳞图册》也颇为珍贵,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土地登记簿册,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连接绘制,是民间田地之总册。由于田图缩小汇总后状似鱼鳞,故而得名。无论是官方馆藏还是民间藏家处,《鱼鳞图册》并不多见。龚明是无意间到常州的一处废品收购站“淘宝”时发现,在一堆资料中,他瞥见了“天授区”几个字,知道这是无锡旧时地名,就求来翻阅。这册书少了封面、封底,其他部分基本完好,收购者见他有意,便赠送给他,让他喜出望外。

  修缮黄埠墩平房要有执照

  这些展出中,还有民族工商业资本家杨翰西的地价申报证明书,登记了一块一亩一分七厘二毫的土地,位于惠山脚下的宝善桥,“值洋93元”,文书上还有“宝善桥堍啤酒公司合”等字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无锡有了新气象,在展览中也可看到有趣的往事。1949年的一张《土地所有权状》对惠山镇蓉湖庄1845号地号进行了确权,上面有正副市长顾风和包厚昌的手写体印章。在展览里还有一张黄埠墩的改建执照,执照的日期是1950年5月。大意是一个名为俞依生的人,申请对墩上营业所用的六间平房进行土木工程改造,当时的建设局长是季恺。这张执照被要求悬挂在施工地点,类似于现在向周边百姓公示的施工许可证。在龚明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黄埠墩也是很重视,很快批准了改造工程。1951年3月,无锡县高明乡农民协会将地主的土地分给了农民,出具了《临时土地证》;1963年的“自营土地使用证”中则记录了钱桥陆姓社员拥有一块六分四厘二毫的自留地。

  近两百份土地文书见证了无锡的时代变迁。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从原来的归地主、资本家所有,到现在归人民所有,龚明表示,在科普中国土地制度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珍惜来之不易的新生活。

  对于这次展览,锡城不少收藏爱好者都很感兴趣,来自火车站的邵先生带来了自己曾爷爷传下来的土地文书和其他一些老资料来请教一些不解之处。龚明表示,展览将于6月10日结束,如果有需要,他可以到现场进行讲解。

  (晚报记者 黄孝萍/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