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数字引擎”推进农业现代化

“旱涝保收”成为现实

  【编者按】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全党大兴调研之风的背景下,基层是调研的主阵地,今天起,本报记者践行“四力”要求,深入基层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将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农业现代化、人民幸福安康、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内容,开展蹲点采访调研,为读者展现高质量发展无锡实践的生动画面。

  “当水位线达到20厘米时,自动灌溉就停止了,水量控制非常精准,如今种粮食越来越省心简单了!”在锡山区东港镇港南村,无锡首个村级数字农业大数据平台已经投用,全村所有粮田的实景分布、作物长势、土壤和水质等实时监测数据,轻点鼠标即清晰可见。这些正在发生的农情数据,同时和太湖水稻示范园的网络相连,方便上级农技专家和管理部门实时掌握田间地头的“风吹草动”。村党总支常务副书记王建新介绍,随着去年秋季智慧农业项目落地,全村1500多亩稻麦作物的田间管理实现了大屏看、中屏管、小屏干的最新代“数字引擎”现场。

  种田“散户”变身种田“大户”的秘密

  麦穗逐渐饱满,田野里浮泛起清香,柔暖春风吹起,一派生机盎然。田野中间和边缘,分布了一些白色的带有太阳能吸收光板的杆子和一些具有LED数字显示的设备,还有不少喷淋,它们是港南村引进的智慧农业田间管理系统的部分设备。“合作社探索大田的数字化种植模式,我们精选种子,种养全过程全流程可控可溯源,每一步都是标准动作!”2019年随着港南村开始建设高标准农田,原来只有5亩承包地的“散户”王正平开启集约化种田的新跨越。近两年,他在港南村和周家阁村承包了近2000亩农田,成为真正的种田“大户”。

  数字化种田让这位昔日“老把式”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率变革,“我自己操纵大疆无人植保机撒药,一天能匀整覆盖五六百亩地,之前农忙时请三四名熟练工一天只能打药80亩,真的轻松不少!”

  在他的大田农场,农业环境物联网监控、病虫害防治与研究、气象灾害预警以及灌溉用运河水水质监测信息通过村里的智慧平台就能全盘掌握。他的手机安装了相关App,动动手指就能控制水利灌溉;他个人申请的源锡农村专业合作社内,投资了专门的大型烘干设备,“即便遇到收获季连日下雨也不怕了,真的能实现旱涝保收!”每天还是习惯到田野里看一看的王正平对今年的粮食丰收充满信心。据悉,去年秋季,他种植的新品水稻使用缓释肥、生物肥,全部高产丰收,亩产1100多斤的食味稻米每斤收购价至少增加0.3元,亩均效益提高300~400元,品质稻米带来的增收效益相当可观。

  高标准农田建设

  正加速推进

  日前,无锡市入选农业农村部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按照高标准农田要求改造的“大田”正加速推进建设进度。从锡山区了解到,今年,该区在已有9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将新建完成高标准农田1.18万亩以上。在华东村等地看到,现场正在分批忙着平整耕地、修建机耕道路,新一批高标准农田正在整理和新建中——原来每一块水稻田平均2至3亩大,现在正升级为每个田块30至50亩的“大方块”。昔日“镶嵌”在村庄前后的“夹花地”“高地岗”等不规则地形地块正在合并和深度整理,加速建设连片高标准农田。

  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太湖水稻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孙志明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后,作物从种植、管理、撒药、收割全链条实现全程溯源和智慧管控。这样的大田视觉上也更美观精准:每200米长的田块边缘测量误差不超过10厘米。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的“控肥增效”“控药减害”等措施,从源头消除农业面源污染,更重要的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一张“绿色防控+数字栽培”的粮食安全生产网成形。

  (陶洁/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