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乐龄

离开职场,回归家庭

他们选择做“全职儿女”

  “‘全职儿女’指的是年轻人脱产寄居父母生活,并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经济支持,同时保持学习,尝试找到职业目标……”豆瓣小组“全职儿女工作交流中心”的小组介绍中写道。小组汇聚了3000多名“打工人”,打工对象是他们的父母或者祖辈,“陪伴”和“做家务”则是他们的劳动内容。

  从职场转身当“全职儿女”

  小圆的“全职女儿”生活刚开始不到一周时间。原本不太会做饭的她在网上学起了炒土豆、炒辣椒、煲粥等快手菜,让爸爸妈妈每天下班都直接吃上了“热乎饭”。

  在成为“全职女儿”之前,小圆的工作是在北京一家著名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相关工作。这份工作经常需要出差,早上9点开始工作,晚上11点左右才结束是常态,很多时候要加班到凌晨两三点,然后继续在上午9点开始第二天的工作,最让她困扰的是工作“做不完,不会做,领导也不讲清楚要怎么做”。

  等待下一步重新出发

  重庆人香芹毕业后选择留在昆明工作,家人则在西藏经商。工作几年之后,香芹发现自己几乎不可能在职场上成长,自己又不在父母身边,总是漂泊,有些“一塌糊涂”。辞去银行工作的香芹奔赴西藏,投入了家庭生活。

  “我父母很早就开始做生意,我跟他们相处的时间非常短。我觉得我现在已经长大了,在他们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就应该回来。”香芹说。家庭有着经商经验氛围的香芹现在准备在西藏开一家自己的小店。

  “全职儿女”是个体选择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全职儿女”的关键在于每个人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同,自身的发展追求也不同,是一种个体的选择。熊丙奇表示,一些人“啃老”是在家里面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做,靠父母养活自己,而“全职儿女”实际上就相当于父母把家里面请保姆的钱用在孩子身上。

  熊丙奇提到,还有一些30多岁的人在职场工作有了一定积蓄,选择辞职回家去陪年迈的父母,一方面可以尽孝道;另一方面与其花钱去请保姆,还不如自己干脆不去上班,专门来照顾父母。“如果这个家庭的经济能够支撑,同时也能够履行家庭职责。‘全职儿女’也是一种选择。”熊丙奇说。(老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