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人社厅、省妇联发布《关于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促进妇女就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鼓励用人单位拿出部分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用于“妈妈岗”设置,鼓励引导“妈妈岗”实行灵活上班和弹性工作的方式,并就“开发‘妈妈岗’岗位”“加强‘妈妈岗’就业服务”“加强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生育、性别、就业这些关键词,单拎出来,任何一个都是“热词”,而当它们“三合一”叠加在一起,很难不引起关注和讨论。
虽然种类繁多,但究其本质,“妈妈岗”是一种弹性工作制度。弹性工作本身并无性别之分,但为何妈妈们对弹性工作的需求更强?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此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被困在时间里
35岁的紫萱在一家媒体做文字记者,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老大5岁,老二不到2岁。“我白天在职场参与第一轮班——完成工作,下班回到家无缝衔接开始第二轮班——料理家务、照顾孩子。”尽管有老人帮忙,但日复一日来自工作与家庭的撕扯与双重压力,仍让她感到心力交瘁。
精细化育儿的浪潮下,妈妈的个人时间被更多挤占,而为了在职场竞争中不至于被甩下,妈妈们只能尽力提高工作效率,或“压榨”自己的睡眠时间。为了尽可能兼顾工作与家庭,部分处于事业黄金期的婚育女性,不得不忍痛踩刹车、减速。
让人焦虑的是,这种平衡很脆弱,一点小的“计划外”事项就可能将其打破,也许是家人的一场生病,也许是“阿姨”的一场临时出走。而一旦天平失衡,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内部分工下,最终的结果大概率是,妈妈暂时甚至永远退回家庭。
为了尽可能挖深个人职业发展的护城河,不少女性选择推迟生育,甚至不生育。在高校,面对“非升即走”考核期与最佳生育期严重冲突的时间困境,不少青年女教师冒险踩线“35岁”甚至更晚生育。
近年来,另一个与之有关的职业流动现象是,妈妈们大举进军保险经纪赛道,其中不乏教育背景和工作履历都很亮眼的前职场精英。在随机线上“路采”中,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工作时间和节奏弹性可控”是她们选择加盟保险经纪的首要原因。
妈妈们,被困在时间里。也基于此,“妈妈岗”代言下的弹性就业,被视作破解女性生育与就业难题的一种制度性解决方案。各方期待,以此为切入口,多方面施策,能有效提振女性生育意愿、释放女性劳动价值潜力,助力实现我国生育政策调整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
如何定义弹性
近年来,弹性就业相关表述多次出现在公共政策文件中。
2021年7月,国家层面印发《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明确,“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的措施,依法协商确定有利于照顾婴幼儿的灵活休假和弹性工作方式”。同年8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明确要求将“生育友好”作为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
那么,到底何为弹性工作?契合女性需求的弹性工作路径何在?
所谓弹性,其实是相对于传统的固定工时制度来说的,灵活性多表现在工作时间和地点上。一直以来,都有一些家庭妇女把原材料或零件拿回家进行加工,如鞋垫、仿真花、刺绣等,这种“客厅即工厂”的工作模式其实就属于弹性劳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组织方式等的进化,尤其是女性整体受教育水平的大幅提高,弹性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丰富。远程办公风起、基于数字平台劳动参与的“新零工经济”快速发展,无疑是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两大新现象。
“没有特殊情况,我基本都会申请一周两天的居家办公。”现年44岁的黄女士目前在携程任技术支持专家,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老大上初中,老二上幼儿园。“一周两天居家办公,可以节省通勤时间和费用,节省的时间正好可以用来搞家务,也不耽误下午接孩子放学。剩余3个工作日,爸爸可以承担接送等任务。”她说。
像黄女士这种“双职工+两孩”的家庭日益增多。混合办公这种弹性工作的模式,让她们在没有祖辈隔代帮忙、不用购买市场化托育服务的情况下,也可以保持家庭的如常运转,“否则真的摆布不开”。
就她观察,有娃一族和通勤成本较高的人群,是混合办公模式的忠实拥护者。携程的相关统计显示,公司约2/3的员工申请过混合办公,已婚已育者申请比例超30%。在对混合办公的多个支持理由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减少了通勤时间,时间利用更高效;便于平衡工作和生活;幸福度高,工作上更有创造力。
根据智联招聘2022年发布的《中国远程居家办公发展报告》,教培行业、互联网、数字化、单体化、知识型的行业占据远程居家办公招聘的主力位置。未来,除程序员、在线客服、网课老师等岗位外,还将有大量工作岗位可以远程办公。
这也意味着,随着远程办公这种生育友好、家庭友好的灵活弹性办公方式的加速普及和适用,更多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生育女性,将重新获得时间解放和价值实现。
数字“木兰”崛起
在山东省菏泽市曹县,有一个特别的直播基地。其特别之处,不仅在于这个直播基地走差异化的“仓播”路线——顾名思义,就是在仓库做直播,还因为基地目前签约的300多名直播主播中,绝大多数都是附近的宝妈。公司为主播提供直播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主播自己决定开播时间段,每天只需要播4至6个小时,就能获得不错的收入。
一边照料家庭一边工作赚钱,而且还是新业态的主战场,数字经济时代,让更多的宝妈们迎来新的就业机遇和重塑生活秩序的可能。现实生活中,网约车司机、电商运营、社区团购团长、文案编辑、自媒体博主、AI标注员……这些新技术和市场发展衍生出的新职业,正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女性。
网络主播中接近6成为女性,头部网约车平台上,每10位司机中就有1位是女司机……新型灵活就业对女性的吸引力可见一斑。据《2022中国女性数字平台就业发展报告》估算,2022年女性通过数字平台就业的人数已超3800万人。
不过,新经济、新业态给女性实现弹性就业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挑战。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宋月萍在研究论文中指出,数字技术的发展或加剧已存在的数字性别鸿沟,使女性在新职业等的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平台经济算法存在的性别盲视,也会加重女性就业歧视。
关于应对之道,宋月萍认为,要增强女性参与数字经济就业能力。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平台算法的监管,对带有性别歧视的算法规则及时予以更正,更好保障女性劳动权益。
“‘妈妈岗’工作模式是个很好的尝试。该政策通过‘核心-辅助’式的劳动力配置模式,放松对一部分就业者的劳动控制,尤其适合生育女性的特殊就业需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青年学者郝龙认为,在不影响企业基础生产效率的情况下,这对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收入,实现女性自我发展有很大助力。
广东省人社厅、省妇联此次发布的《关于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促进妇女就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创造生育友好型工作环境,鼓励用人单位设立“妈妈岗”车间、“妈妈岗”生产线等,并建立“妇女之家”,为员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传递出清晰且积极的信号。
也是在近期,上海、浙江等地明确鼓励幼儿园向下延伸,面向2岁以上的孩子提供托育服务,稳步推进托幼一体化。其他各地也已将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列入任务清单。
向着家庭友好、女性友好的方向,更大的共识在凝聚,更多的力量在汇聚。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