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无锡籍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博士后韩露接受了江南晚报专访。29岁的她,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材料物理学新星——不久前在第18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揭晓时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她的物理学方向:“合零为整”研究新材料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是中国唯一在科学领域聚焦女科学家的权威奖项,2004年设立,其中有一项“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今年韩露等10位在各自领域有潜力的、3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入选。
“我的研究领域是氧化物薄膜与界面的量子现象及其调控,合作导师是聂越峰教授。”韩露介绍说,“任何肉眼观测下大块不可分的物质,在极薄极小的微观下就会拥有一些非常有趣并且有很大应用价值的性质。我们用氧化物分子束外延的技术来进行薄膜的制备,就像搭乐高积木一样,只不过这里的积木就是一个一个的原子,因此这项技术也被称为原子喷涂术。运用这项技术,根据自己的思路,能设计出很多自然界没有的材料。在具体方法上,如果说使用透明胶带对天然石墨进行层层剥离制备石墨烯的方法,是一种‘化整为零’,那么我们把一个一个原子堆砌起来,就是一个‘合零为整’。”
高考经历:靠意志力才答完数学卷
博士后=学霸?韩露回忆,她的成长求学之路比较顺利,初中就读于无锡市大桥实验中学,高中就读于无锡市第一中学,父母在教育方面没有盯得太死,给了她自由安排学习和休闲的时间;2012年她参加高考,光看成绩属正常发挥,只不过有一个“惊魂小插曲”。“高考前一晚我很紧张,睡不着,几乎一晚上没睡,到考试第一天下午考数学时困得不行,几乎是靠意志力答完卷,走出考场时路都走不稳,是扶着墙走出来的。”韩露特意说起这段,意在提示所有参加考试的“后来人”,“考试前紧张是挺正常的,不用担心会影响自己发挥,放平心态挺过去,最后就是宝贵的回忆。比如,我现在一想起高考,就会想到午休时和父母一起去考点附近吃水饺、筒骨汤的滋味、父母的陪伴,让我觉得自己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科研感悟:有兴趣才会有创新动力
走过青葱岁月,深入科海探索,韩露说高中阶段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教物理的高亚成老师,进入大学后受影响最大的是导师聂越峰教授。高亚成老师教会她做题时遇到困难时想办法迂回前进,“明知山有虎,赶快绕道行”“不懂的问题一条一条记下来,弄懂了就划掉”;聂越峰教授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科研热情,有时候讨论课题很投入,甚至会忘了吃饭,或者干脆边吃边聊,“思维碰撞产生火花的时候,你会看到聂老师眼睛里的光,我们作为学生当然也会受到感染和鼓舞。”
“再有就是兴趣至关重要了,做科研就是要开心,只有开心才能发现有意义的方向,才会有创新动力。要永葆好奇心,兴趣广泛,尝试并学习很多东西,一个经过完整训练的合格研究生就是需要有快速学习、深入理解新知识领域的能力。”
她对应届考生说:专业选择并非成绩对照
高考之后关注点转向志愿填报,韩露也给应届考生们留下了一些建议。“高中生可能普遍这样理解:比如我可能数学好,就去学数学、计算机;物理好就去学物理、电子之类的。但我觉得专业的选择还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不同的专业针对的是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韩露说,高中阶段还像是未分化的干细胞,找到自己的兴趣很重要,她还是鼓励考生有机会可以多去接触社会上一些不同的职业、领域,观察也好,实践也好,找到自己的兴趣在哪里,想为我们国家甚至这个世界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从这一点出发来选择未来的专业可能更有针对性。由此,综合性大学也更具优势,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交叉融合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方便自己在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进行调整。(晚报记者 何白)
链接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已与无锡结缘多次
现任苏州大学副校长吴嘉炜(2011年第8届获奖者,无锡人)
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东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黄如(2015年1月第11届获奖者,曾在无锡求学)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吴蓓丽(2015年12月第12届获奖者,在无锡成长求学)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匡华(2019年第16届获奖者,在无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