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天下

男子辞月薪2万工作当“全职儿子”

父母每月“开工资”5500元,网友“吵翻”了

  “全职女儿”炖的鸡汤。

  最近,“全职儿女”的话题引发了诸多关注与热议。按照网友的定义,所谓“全职儿女”是指年轻人脱产寄居父母生活,并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经济支持,同时保持学习,尝试找到职业目标、考公考研。

  在不少短视频App里,一些年轻人分享了自己成为“全职儿女”的日常,他们通过陪伴父母、做家务等方式,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来自长辈的经济支持。豆瓣上还出现了名为“全职儿女工作交流中心”的小组,目前组内已有3000多位“打工人”。大家或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居家生活的经历见闻、酸甜悲喜,或提出问题困惑,相互交流经验……

  “全职儿女”

  每个周末,念安都会带着孩子去妈妈家做晚餐,她负责打下手,父亲变着花样做拿手菜,看着母女两人狼吞虎咽,父亲会倒上一盅白酒,半眯着眼睛享受天伦之乐,妈妈再聊聊过往的事情。

  “这是一份充满爱的自由职业。”在念安看来,她现在的状态属于“眼前没有好机会,所以停下来看风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全职女儿”的她不需要承担来自生活的压力——爸妈每个月给她4000元,不够了还可以再要。

  成为“全职女儿”之前,念安的工作专业性强,压力大,24小时待机值班。“别人都在休假或轮番值班,我却需要每天工作,有一次甚至崩溃大哭。”40岁,从工作了十几年的单位离开,需要很大的勇气。从作出决定开始,念安每天都处于焦虑的状态中:不断做决定,再否定自己,继而重复这个过程,心力交瘁。

  在家人的一致同意下,念安辞去工作,正式成为一名“全职女儿”:父母每月给她开4000元的工资,要求早上陪跳舞1个小时,上午陪买菜,偶尔陪逛街,负责处理家里所有跟电子相关的东西,以及晚上和父亲一起做晚餐。除此之外,每个月为家庭安排一两次旅游,并兼职司机岗位,剩余的时间则由她自己进行支配。

  张女士今年68岁,她的独生子李昊(化名)今年40岁,原本在上海有一份很好的工作。6年前,张女士生了一场重病,小李为了照顾张女士,断断续续请了将近2个月的假期。张女士病情痊愈后,小李回到单位后没过多久就辞了职。“当年我是反对他辞职的,他的工作曾经是我的骄傲。但是他的工作压力太大了,上海生活成本也高,不忍心看到他那么痛苦,就随他了。”张女士告诉记者。

  辞职后的一段时间里,小李在家也积极地寻找工作,但由于2年的竞业限制,很多匹配专业的工作都无法做。2年下来,小李找工作的热情也就淡了下来,如今已经成为了“职场忠诚度”百分百的“全职儿子”。

  每天早上,小李会给父母做早饭,然后给家里大扫除。有一点洁癖的小李能把家里的每一道缝隙都打理得干干净净。大扫除后,就是做午饭和晚饭,除此之外,小李的时间就是自己的了,炒股、锻炼、看书,每天晚上还会陪父母一起散步、遛狗。

  张女士和老伴的退休工资加起来每个月有11000元左右,每个月他们会给小李5500元的“补贴”。小李吃住都在父母家,花销很少,交完社保后竟然还能存下一笔钱,他说:“以前月入2万元在上海当月光族,现在需求和欲望都放低了,反而有了存款。”

  “除了有点愁儿子找不到老婆,我们家的情况其实还挺让人羡慕的。”张女士乐呵呵地说,“但单身有单身的幸福,只要内心接受了,我比大部分空巢老人幸福太多了。”

  算“啃老”吗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类似的“全职儿女”在客观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对此,网友“吵翻”了,有人认为“全职儿女”是新型“啃老”,逃避职场的压力。有人认为这也是一种工作、生活方式,选择做“全职儿女”没什么不好。还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种“过渡状态”:一边做“全职儿女”,一边准备考研或者找下一份工作。

  对于“全职儿女”这一社会现象,有媒体发表评论认为,“全职儿女”和“啃老”还是不同的,“啃老”是年轻人待在家里,什么也不干,就靠父母养活自己。而“全职儿女”,则是把照顾父母、做家务作为自己的“职业”。就好比一些“全职太太”,辞职在家,教育孩子、照顾家庭,虽然没有正式工作,但也是在为家庭作出贡献,并省去雇佣保姆的费用。

  有人指出,“全职儿女”的增多,也是受到了多方面的社会背景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一方面是等待就业的年轻人不断增多,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被照顾。2021年,中国正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64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14%,2022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4.9%。

  在不少年轻人及其父母看来,当前,年轻人步入社会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对比起来,在家做“全职儿女”比“用健康换钱”的职场要好得多,不用早出晚归,在家即可上班,钱多事少,离家近,没有职场压力,还包吃包住,还能省下请保姆照顾父母的费用……

  过得怎么样

  回归家庭后的“全职儿女”们究竟过得怎么样?实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有网友直言,这一现象背后有巨大的就业焦虑:“如果能去找到理想工作挣高薪,谁愿意在家里呢?”也有网友说,很享受现在的家庭生活,“一家人其乐融融,太幸福啦。”

  也有网友说,当上“全职儿女”后,“父母偶尔会流露不满,我明明觉得不舒服,却根本没有任何反抗的底气,因为确确实实还在依靠别人”。

  记者采访了宁波的心理咨询师孙媛媛。孙媛媛认为,非常理解年轻人选择成为“全职儿女”的行为。不过在外人眼里,“全职儿女”无需工作,在家里可以很轻松地过日子,但其实过得好不好只有自己清楚。“全职儿女”与父母一起居住,长久下来,也会因为价值观、生活习惯等方面,造成家庭矛盾。另外,“全职儿女”家庭可能还会遭受亲戚的冷眼或不理解,这些都是压力。对于“全职儿女”的现象,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对这一现象的美化,并忽视了其背后的社会因素:比如年轻人的社会压力,社会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家庭、职场之间的平衡等。要更好地应对这个问题,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建立健全老年照顾和残疾帮扶等公共系统,让年轻人在外打拼时没有后顾之忧;而家庭也应当创造更和谐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理解,给予年轻人去独立面对生活的勇气;我们每个人也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不断尝试,不轻言放弃。

  (解放日报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