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2023无锡中招特刊

学校教育“大融合”促进学生“大发展” 打造具有一中特色融合育人“样本”

  书香校园

  “红楼思享汇”系列课程

  行走江南:博物研学

  武术社团

  在惠山古镇开展现场教学

  十八岁成人礼

  一直以来,无锡一中把“胸怀天下、敢为人先、个性舒张、文理综融”的“求进”品格作为学校育人的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在全市高中校中率先探索融合课堂与跨学科融合,通过一系列实践与探索实现育人方式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造具有一中特色融合育人“样本”。

  建高品质融合课程体系

  高品质的融合课堂由高品质课程体系支撑。无锡一中在推进融合育人实践中,探索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向,进而提升至“融合育人”;通过弱化学科边界,打破学科壁垒,围绕素养发展构建融合课程群,打造高品质融合式课程体系。

  无锡一中将深化课程改革作为实现融合育人的基础,以“四个自信”作为课程育人的价值引领,办好、办强思政课程。历来注重学科思政的一中还作为牵头学校之一,参与到区域一体化思政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去,推进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发挥好课程育人的功能。不止如此,学校还以国家课程为基础课程,围绕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融合课程等拓展课程。当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相结合,形成以语言与文化、社会与发展、科学与实验、技术与设计、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六大板块为基础的学科课程群校本新样态。

  无锡一中的学生是幸福的。学校以“文化自信·江南文脉”“大模型教学”“设计与智造”三大项目为依托,整体推进“一文、一理、一工程”特色化跨学科融合课程的建设。学生既可以在“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中沉浸式探究吴越文化,重新认识家乡,坚定文化自信;也可以在“大模型”课程中学习模型思维等一系列课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更可以在“设计与智造”课程中学习三维设计等,培养创新素养。

  跨界课堂拓宽融合路径

  在无锡一中“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基地里,一堂名为《用劳动点亮人生》的课,老师从学科融合的角度立德树人,角度新颖、设计巧妙、环环相扣,让学生沉浸其间。这是今年4月,“双新”示范区建设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无锡一中向全国各地专家展示的112节研究课中的一堂。跨界融合的课堂,引发了国内专家和同行们的极大兴趣。

  事实上,这样跨学科的融合课堂,在无锡一中早已成为日常。文科科目相融,理科老师联手,艺术学科音乐与美术完美交融,班主任老师充当心理辅导师……类型丰富的融合课堂,从学科交叉融合的层面为学生打开了视角,展示了更丰富、更立体、更全面的课堂学习新样态,以及无锡一中融合课堂的探索成果和一中教师融合育人的能力。

  开设跨界课堂,无锡一中很早前就开始探索尝试。直到2019年学校的“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基地获批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项目,将政治、语文、地理、历史四个人文类学科资源贯通融合,跨界教学成为了常态。现在,依托数学建模与云计算中心、三维创意中心、无锡一中历史博物馆、中心书房等多元、丰富的学习空间,一中的跨界融合教学越来越丰富。

  在此基础上学校持续推进实施跨界教研合作,形成跨界课堂教学的行进路线,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构筑文理融通的跨学科知识体系,通过项目式学习加强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全新的融合样态已形成

  无论是融合课程体系构建还是跨界课堂的精彩呈现,不难看出无锡一中教师的融合育人能力之强。丝毫不满足现状的一中教师们还在谋求进步,通过组建“融合·求进”好教师团队汇聚融合之力,引领融合育人教学研究,推进学校教育的“大融合”促进学生的“大发展”。

  该校的“融合·求进”好教师团队入选江苏省首批重点培育“四有”好教师团队,通过文化建设、教育行动、协作机制和辐射引领四大途径,依托“七大省级内涵建设项目”支持,实现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进而上升到“融合育人”,以及从“单向输出”转向“共在共生”,打造“跨界课堂”“整合课程”“协作治理”三种融合样态。

  课程基地项目建设、社会资源都被该校教师纳入融合育人的阵地中。如该校教师团队依托8个省级内涵项目多样融合,促使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合作。老师们还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共同开发特色融合课程。校外的惠山古镇、小娄巷、博物馆等地都是学生感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探寻自然科学奥秘,增强文化自信的融合大课堂。

  全新的融合样态在无锡一中已然形成。“我校将进一步完善融合育人的系统性设计和实践路径的有效构建,高质量地实现融合育人,助推学生的全面成长。”无锡一中党委书记朱晴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