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乐龄

给父母报成人英语班 送父母去上老年大学

子女反向“鸡”爸妈:一次温柔的“追讨”

  陈敏正在认真做笔记。

  前不久,在美国的博主Anna发了一篇“反向鸡妈”的帖子,她把55岁的老妈送去读成人英语班。一时间,反向“鸡”父母的话题引起热议。而在国内,“鸡妈”的案例也并不少见,不少年轻人选择将退休的爸妈送进了老年大学。

  但有别于家长“鸡娃”时的那般野心勃勃,给爸妈报班,是子女对父母实行的一次温柔“追讨”。因为“鸡”父母,学习成绩等硬性指标变得无关紧要,子女们更在意的是,爸妈学得开不开心。

  退休生活

  55岁老妈在纽约成了插班生

  离上课还有几分钟时间,一位穿着时髦、搭配精致的年轻女教师走进教室,前排坐着的中年妇女大声说了句:“wow,you are beautiful.”紧接着,老师问她:“你是在夸我吗?其实夸人漂亮一般不用beautiful,用pretty、breathtaking更正宗。”通过这番对话,陈敏(化名)不经意间学到了当天的第一个知识点。

  两个月前,55岁的陈敏和大部分退休人士一样清闲自在。现在的她必须做到每周四天早起,赶纽约的地铁,去上课学英文。而这一切都要从她的一次亲身经历说起。

  陈敏的女儿Anna长期生活在美国纽约,为了看望女儿,她计划在纽约待半年。

  出国前,为了帮女儿办理手续,陈敏曾跑了一次公证处。自助办理的队伍缓慢而有序地向前移动,轮到陈敏时,她却慌了。眼看着身边的人对着智能机操作流畅自如,她却只能戴上老花镜,手指在屏幕上那些陌生的提示语之间来回晃动,不知所措的陈敏急出了一身汗。

  那天回来,她在日记里写道:“我可真没用啊,已过知天命之年,子女已翱翔高处,我有气无力地在后面小跑跟着,但至少在前进,没有选择歇脚。”

  “我想学点东西了。”这是陈敏多年来第一次向女儿提出学习的诉求。女儿Anna感到意外,在她的印象里,妈妈从退休后就一直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买菜做饭、打麻将、和街坊聊天,按部就班地度日。“我觉得妈妈的生活完全可以丰富一点,所以,不管她这次是开玩笑还是仔细考虑过,我就当她是真的想学。”Anna说。

  没过多久,机缘巧合下,Anna在工作中恰好接触到一个政府资助的成人英语教学项目,学费和教材费全免。想到英语很实用,在国外又能打发时间,Anna当即决定给妈妈报名。

  为了跟上大部队的学习进度,陈敏铆足了劲头,认真地做笔记,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课堂。但与昔日学习不同的是,成人英语班没有课后作业,而是以每节课的随堂测试来巩固学习成果。老师会让出时间给大家独立思考作答,时间一到,每个人都会被轮流叫起来念出自己的答案,有错误的就直接当堂纠正。

  令Anna难以想象的是,妈妈陈敏有一天也会“卷”起来。“每次老师讲新课,我妈都会用手机录下来,回家后一边干活一边复听。”不仅如此,自从报了班,陈敏连下饭看的休闲电视剧也特意切换成了美剧。

  那段时间,Anna还总能撞见妈妈“挑灯夜读”的场景,“这么大岁数了,可能老妈也不想在第二天的随堂测验时出丑”。

  国内首选

  送去老年大学参加兴趣班

  Anna把这些心得体会像小日记一样发布到社交平台上,没想到,这篇“反向鸡妈”的帖子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共鸣。一位同在美国的网友留言,快50岁的母亲在社区大学读英语专业,还拿了全额奖学金,现在在国外很独立,交流不成问题,看电视也能听懂70%-80%。当然,也有人分享了“鸡”妈失败的无奈:“让妈妈在澳洲读语言班,一个月后她哭着让我帮她办退学。”

  不同于子女在国外“鸡”父母学英语,国内的子女们反“鸡”父母的路径出奇地一致——送他们去上老年大学的兴趣班。

  就在上个月,阿娜(化名)一口气给老妈报了合唱团、太极和形体三个兴趣班。“只要她能认识人,愿意走出家门,有新的社交圈,我的目的就达到了。”阿娜因在异地工作,离家太久,平时对于父母是如何度过老年生活的,知之甚少。

  这次休假回家她发现父母是“分开玩”的:爸爸总是出去下象棋,妈妈则几乎没有社交,每天只是捧着手机打发时间,经常深夜还在刷短视频。阿娜感到特别辛酸,她从没想过,妈妈的生活有一天竟会变得毫无光彩。于是,第二天,她就找到一家老年大学,亲手给妈妈无忧无虑的退休生活上紧了“发条”。

  自那之后,阿娜的妈妈不得不改变熬夜的习惯,由于要赶早课,她常常7点多就起床收拾、吃饭,再精心搭配一套服装。出门前,在时间容许的情况下,她还会再化上一个小淡妆……

  几乎是出于同样的原因,齐阿姨也被女儿小于(化名)安排上了老年大学的厨艺兴趣班。退休前,齐阿姨是一位教师,没承想,她还有机会再当一次学生。可才上了一节课,她就向女儿感慨:“当学生确实挺累的!”原来,厨艺课仍然以理论授课为主,老师在讲台上讲解着PPT,底下就已经有叔叔阿姨开始犯困了,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不被允许上课使用手机。“那感觉,别提多受拘束。”每当齐阿姨这样抱怨时,小于总会开玩笑地说:“你管学生管了那么长时间,让你也体会一下被别人管的感受。”

  为了进一步“督促”妈妈学习,小于每次回家还会故意问她,这次老师有没有留什么作业?是不是要把做饭的过程录视频发到班级群……常常是没等女儿把话说完,齐阿姨就连连摆手说:“老师可没有布置作业。”

  无论如何,齐阿姨的生活总归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她开始购置各种厨具:破壁机、电饭煲,每天变着花样地研究新菜式。她的手艺有所长进,这一点得到了老伴的认可:“要是我不用上班,也跟着你去学了。”

  报班目的

  让他们学得开心是第一位

  前不久,Anna在手机上收到了妈妈传来的一张照片。那是陈敏和班级同学一起在大都会博物馆前拍的合照。“大家一排一排特别板正地站在石台阶上,真的有我小时候春游在天安门前拍合照的架势。”Anna笑着说。

  她不由得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20多年前的那个夏天,知了趴在树上吵个不停,门外院子里,左邻右舍的孩子们总是聚在一起,发出阵阵喧闹和尖叫声。那时,刚刚5岁半的Anna几乎被没收了所有的娱乐时间,整日被妈妈设法留在房间里拉小提琴。

  有意思的是,如今,Anna已然“翻身当家做主”,但现在的她并不关心妈妈的学习成绩和课堂表现。“和那会儿父母‘鸡’我们不一样,对他们来说,学东西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能接触新朋友、打发时间。”

  Anna记得很清楚,当初带妈妈去报名成人英语班时,被问到在国内的最高学历,陈敏怯懦地小声说出了“中专”俩字。“这是她心里的一根刺。”Anna说。其实陈敏是家中的大姐,下面还有弟弟和妹妹,为了帮父母养家,她放弃了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因此,Anna始终觉得,这次英语学习对妈妈来说算是一次小小的弥补。

  阿娜也抱有同样的观点,在她看来,学习成绩、课堂表现这些统统都不重要,妈妈学得开心才是第一位的。“这也是为什么妈妈第一天上课我一定要陪她去的原因,我担心她也会像我小时候第一次去少年宫那样,紧张、害怕。”

  阿娜记得,她陪妈妈体验的第一堂课是形体课。看着其他阿姨身着艳丽的服装,风姿绰约、自信婀娜,阿娜明显感受到了妈妈的局促和不安,“她在一旁安静地看着,甚至不敢有多余的动作”。为了让妈妈尽快融入,阿娜后来主动带着她去认识了老师、班长、班主任,跟每位老同学打招呼,拜托阿姨们多多照顾妈妈,鼓励她大胆地走起来,跟她说:“真棒!你走得真好!”

  给爸妈报班,除了想让他们的退休生活更丰富,Anna还想到了更深的一层,她希望妈妈能暂时放下“妻职”和“母职”,以自己为中心去生活,做她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北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