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峰
面对优美的风景,绘画家用画笔印在画布上,音乐家用音符谱在乐曲中,而作家则用文字流泻到纸上。我们阅读写景的文章,要借助想象,还原作者当时的见闻,感受其中的美。
在想象中再现
景物的本来样子
写景的文章展示的是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面。作家留心观察,带着感觉去认识世间万物,这感觉就形成文字背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组织的画面。我们阅读写景文章时,要抓住作家笔下表现景物特点的词语,将文字符号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勾连,在头脑中再现景物本来的样子,即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如在阅读老舍笔下草原时,当读到“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我们可以从“迂回”想象到小河的形态弯曲,从“明如玻璃”想象到河水的清澈明亮,从“带子”想象到小河的细长绵延。同样是草原的绿,在老舍的笔下却分别有着“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的画面感,我们在阅读想象时,要仔细区分其中美的不同。“一碧千里”是草原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碧绿的画面,绿的范围广阔;“翠色欲流”是草原的翠绿仿佛就要流淌出来,绿到了极致。两种“绿”带来了静与动相结合的画面感。
在想象中呈现
风景的构图之美
绘画讲究构图,根据表达意图,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幅协调、完整的画面。写景的文章同样如此,有些是单幅的画面,就像一张定格照片,如叶圣陶笔下那形态各异的荷花;有些是连续画面,好似一帧帧画面连起来的电影,如巴金笔下的海上日出。我们在阅读时,要抓住文字画面中的一个个不同的景物,在脑海中用想象呈现立体的画面。阅读想象叶圣陶笔下的荷花时,我们可以将“花瓣儿全展开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的”“还是花骨朵儿的”三种荷花在头脑中构成一幅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画面。阅读想象巴金笔下的海上日出时,看见太阳从“小半边脸”到“深红的圆东西”的形态变化,从“一道红霞”到“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再到“红得可爱”和“发出夺目的光亮”的颜色变化,我们头脑中可以浮现出动态连续、壮观辉煌的日出画面。
在想象中发现视角的变化之美
作家边走边欣赏,将一路的风景记录,这样的写景文章,我们称为游记。我们阅读想象时,要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慢慢走,慢慢欣赏。我们可以跟随作者来到颐和园,依次走过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和十七孔桥;我们可以跟随作者去往七月的天山,朝着天山深处漫步,欣赏雪山、密林与花海。在一路收获万千变化美景的同时,我们要发现作家欣赏景物的视角变化。同样的风景,站在不同的位置,会看到别样的精彩。在颐和园中,来到万寿山脚下,当我们抬头望去,佛香阁与排云殿的金碧辉煌映入眼帘;当登上万寿山的佛香阁向下望时,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碧玉般的昆明湖尽收眼底;从万寿山下到昆明湖,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的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平视、仰望、俯看、远眺,这就是作者游历时发现美的视角,也是我们阅读时想象美的视角。
(作者系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副校长、无锡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