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官宣入伏后,高温接棒“梅姑娘”上岗。7月12日,入伏第二天,最高气温达到37℃,无锡市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提醒市民注意防范。然而,在太湖大堤之上,有这么一群人,无惧烈日“烤”验,一步一步排查风险隐患,守护大堤安全。
暴走10余公里
冒酷暑细查大堤隐患
12日上午9时30分,闾江口大堤上,来自滨湖区河湖堤闸工程管理所的一组工作人员冒着酷暑在此集合。“我和老戴负责迎水坡,你们两位女同志负责堤顶路面,你们俩负责背水坡,发现问题,做好标记、及时上报!”组长陈博俊分配完任务、叮嘱好要点后,开始带队巡堤。
这段堤段距离无锡市中心约19公里,全长近1.52公里。烈日之下,大堤两侧“两重天”——南侧是太湖,阵阵热风袭来,推着水浪探出湖面,拍打着堤岸;北侧是湿地,树木葱茏、植被茂密,景观湖清澈见底……如此美景,陈博俊和队员们无暇驻足欣赏,他们要在半天之内,完成“责任堤段”的巡查。
表面上看,他们只是走一走、看一看,但实际上每一步都有“门道”——在迎水坡,要重点查看堤坡、堤脚有无裂缝、塌陷、风浪淘刷等状况,遇有穿堤涵洞,要仔细查看涵洞通道有无杂物堵塞、墙壁有无裂缝等问题;在堤顶要查看有无路面倾斜或裂缝等;在背水坡要查看有无渗水、管涌及土质有无松动等隐患。
在迎水坡巡查300多米后,他们发现了一处凹陷。“这座大堤堤身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土堤相比,更坚固。但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淋浪打,也会侵蚀混凝土,造成漏洞、凹陷等隐患。”陈博俊边介绍边拍照记录,“发现这种问题,要及时上报,由上级部门根据险情等级分类处置,防止极端天气或水位超警戒后,渗水进入堤身。”
相对于完全暴露在烈日之下的迎水坡和堤顶,背水坡清凉许多,但满地的植被和随处可见的灌木丛,却给巡堤工作带来难度。“有的渗水点就藏在灌木丛和草地下面,如发现、处置不及时,会严重影响大堤安全。”巡堤人员时不时用手翻、脚探等方式探查安全隐患点。
巡查近一个小时,户外温度已飙升至40℃,队员们的衣服已被汗水浸湿,裸露在外的皮肤也被晒得通红,但他们当天工作并未就此结束。
该所的“责任段”除闾江口大堤外,还有渔港大堤,两段总长5.3公里。每一次出勤巡堤,陈博俊和队员都要在堤段上步行至少一个来回,巡至交界段,还会主动越界多巡至少20米,避免相邻对组“交界段”成为“两不管”堤段。
高科技加持、无数次经验……
每一次巡堤都是“第一次”
高温酷暑之下,暴走10多公里排查隐患,这样的工作强度,巡堤员们已习以为常。他们中,巡堤经验最丰富的陈博俊是名“80后”,从事巡堤工作已有10年。这段“责任堤段”,他和队员们已数不清巡查了多少遍,胳膊也不知晒蜕了多少层皮。这10年来,他不仅见证了太湖大堤的升级,也见证了巡堤工作的变化。
“我们负责的两段大堤,都属于太湖大堤。以前堤顶是水泥路,护砌直立挡墙容易被风浪淘刷,有的临湖侧驳岸基础被淘空,防浪墙也有损坏……环太湖大堤剩余工程实施后,对堤顶防汛道路进行平整、硬化,对防浪墙等进行加宽、加固,大堤防洪标准提升。”陈博俊说,巡堤查险,以往全部依靠人工现场巡查,近年来,大数据、物联网、无人机等科技化手段也逐步运用到巡堤工作中——湖内和堤岸布设的传感器、智能监控等设备,可以24小时实时监测太湖水位、大堤全线情况,并同步传输到所里的智慧系统中;对于湖面,无人机可以高空巡查,很便捷。发现问题,也可以在线上报,处置更高效、及时……这些科技设备的投入,极大减轻了巡堤工作的劳动强度。
坚固的大堤,高科技的应用,数不清的巡堤次数……这些都不足以让巡堤员放松警惕,“受风浪等外部因素影响,大堤每天都可能有不同的变化。一些裂缝、渗水等细节,技术设备可能监控不到,也不是一次巡查就可以发现的。”陈博俊说,“我们只有把每次的巡堤,当作是第一次对待,每次到现场都用心细致地一步步探、一个个看,才能及时发现隐患、消除隐患,防患于未然。”
在无锡全市的堤防上,还有很多巡堤人像陈博俊一样默默坚守。眼下,即将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驻守”在江、河、湖岸的堤防,是防汛防台的重器。为确保堤防安全,无锡全市2380公里堤防,已逐段落实责任人,每段都有巡堤员们的精细化守护。在汛期正常天气期间,他们每周至少巡查2~3次;如遇有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巡堤频次会加密至每天至少一次;当水位超警戒时,每天24小时不间断拉网式巡查……这样的巡堤规定,已成为“陈博俊”们牢记在心且付诸于行的“铁律”,“越是极端恶劣天气,越是要冲在大堤一线,保大堤无虞,护一方安宁”。(晚报记者 刘娟/文、张嘉硕/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