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健康

告别“金属禁锢”,生物可吸收支架来了

  说起“支架”,很多冠心病患者对这一词并不陌生。这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方式,但很多较为年轻的患者既想治病又不愿意体内存在异物。导致患者经常在接受治疗时犹豫不决从而导致病情耽误。

  近日,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完成首例“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手术。该项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附院心血管内科在冠脉“介入无植入”标志性新技术探索上迈出关键性一步,为需要接受介入手术的心血管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方案。

  38岁的李先生,平时心绞痛反复发作,因工作忙碌,未及时就诊,近半月以来,他的胸闷胸痛症状愈发频繁。来院就医后,他被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李先生担心年纪轻轻就放了支架会给今后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产生了严重的思想负担。心血管内科团队为减轻患者的顾虑,结合其冠脉病变具体情况,与其充分沟通后,决定为其植入生物可吸收支架。

  术中,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胸痛中心、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晓彦带领介入团队使用导丝经患者手部桡动脉进入体内,在血管内超声(IVUS)引导下,经过切割球囊等充分的血管预处理,成功为李先生植入生物可吸收支架一枚,术后IVUS检查达到满意结果,李先生胸痛胸闷症状明显缓解。

  金属支架及药物洗脱支架的诞生挽救了无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命,在冠脉介入手术的发展史上有着卓越的贡献。不过,支架植入后也存在可能形成血栓、支架内再狭窄等风险,且一旦植入体内会伴随患者一生。

  那么,可否让支架完成任务后“自行消失”呢?生物可吸收支架这一理念应运而生。王晓彦介绍,生物可吸收支架采用的是左旋聚乳酸,在植入体内后,通过2~3年的降解期,可全部降解为对人体无毒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最终完全排出体外,避免了金属支架植入后,因永久留存在体内远期可能带来支架内再狭窄或血栓的风险,真正实现了从“血管再通”到“血管再造”。

  不过,生物可吸收支架相对适合年轻患者,要求冠脉造影检查血管弹性较好,无迂曲、钙化,植入支架处无大的分支血管,且病变长度较短。所以在做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手术之前需要进行严格评估,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仔细考虑和选择。

  专家提醒,冠心病作为一种慢性病,在发病后植入心脏支架虽可以拯救生命,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因为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都与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所以进行规范化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积极的心态,才能真正获得一颗长久健康的心脏。(谢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