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天下

“朋友都离婚了,我还在恋爱”

10位未婚女性讲述她们的“不婚理由”

  (视觉中国)

  近日,《消失的她》掀起票房狂潮,女性、婚姻等相关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在社交平台上,消极的婚恋观并不少见。但“不夸张地说,中国或将面临世界上最严重的低生育率危机。”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著名人口经济学者梁建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22年起,中国进入人口负增长,人口减少85万人。民政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结婚登记数为683.3万对,较2021年减少约81万对,创下了民政部自1986年有相关数据记录以来的新低。2021年结婚率为5.4‰,而2013年的结婚率是9.9‰。

  年轻人似乎不太想结婚了。近日,记者对话了10位年龄分布在20岁至45岁的单身女性,试图揭开女性婚恋观转变背后的真相。

  催促与渴望

  “母胎单身”,是27岁的李想对自己情感状态的定义。作为普通的传媒领域打工人,过去几年,面对父母在“人生大事”上的催促,她早已摸索出一套能避免“家庭战争”的应对方法。

  “催我时我就让她们给我找,但她们也找不到合适的;加之我平时不在家,一年就见几面,她们着急但我不找,也没办法。”李想坦言。这似乎形成了一个循环,被催的人不反驳,催的人也不放弃。时间久了,即使她并不排斥相亲,也依然被贴上了“挑剔”的标签。

  成家立业,在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一个人幸福与成功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如今,随着社会发展,愈发独立的生活状态和更多元的选择,让恋爱和婚姻不再是年轻人的“刚需”。

  李想并非不婚主义者,相反,她十分渴望遇到灵魂伴侣。李想表示,爱情可以升华为亲情,但爱情一定要一直存在。“好男生肯定有,但目前确实我没遇到。”

  今年春节,李想和母亲争论了很久。母亲认为她的婚恋观太悲观了,但她认为,自己一个人生活得挺开心,为什么非得陷入婚恋关系里捆住自己。父母的坚持也很简单,在他们看来,不结婚不生育小孩,你的人生就不完整。李想不明白,反问道:“究竟什么才是完整的人生?我有自己想体验的也有不想体验的,难道不去做不想体验的事情就不完整了吗?”

  不在乎“剩女”

  三十岁,似乎已成为外界加注在女性身上隐藏的分界线。没能跨过这条线的人,会被贴上“剩女”等标签。但现在,很多女性不再在乎这条所谓的分界线。

  已经30岁、曾有过6段恋爱经历的玖姑正忙着在创意领域创业。她找对象的标准是“能聊能吃”。她开玩笑道,父母已放弃催她,觉得没固定工作的她还是别去“祸害”别人。

  不超过40%,是她量化出当下爱情在生命中的比重。玖姑觉得,爱情太不稳定,如果把它的比重放得很大,生活就会动荡,而且关系和感受是两件事,感受是本能,而关系需要磨合。

  不同于传统文艺作品中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为爱放弃一切的女性形象,在独立女性眼中,爱情更多是“打怪升级”之余的锦上添花,她们或许更愿意尝试非传统、大多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新型恋爱关系”。

  1991年出生的自由职业者赵言,是坚定的不婚主义,哪怕最好的三位闺蜜在同一年相继踏入婚姻,她也没任何焦虑。在她看来,婚姻本身并不能保证感情,它的本质是保障经济的共同区域。

  “我不需要别人养我,也不需要婚姻和孩子,我自己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亲密关系可以帮助你获得成长,但并不是靠婚姻来维系,而是要双方用心经营。”赵言认为。

  已经36岁、年薪超百万元的投资人王璐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晰的规划。从未步入过婚姻的她,在26岁时就拥有了自己的孩子。但这并不影响她对爱情的期待和向往。“爱情就是照镜子,每段恋爱都让我更了解自己。你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脾气性格,可以接受什么样的人,你能承受的底线在哪里。”王璐称。

  走出不公平的婚姻是自救

  毕业于北师大艺术传媒学院的马戎戎,如今是一家企业的高管。开明的父母、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她拥有了顺遂美好的自由恋爱。但柴米油盐的琐碎搅乱了生活的美好。如果从感情、经济两大角度总结,马戎戎呼出了一口气:“我付出比得到的多很多,感觉自己是蜡烛两头烧,太累了。”

  她勇敢地提出了离婚。在遭遇前夫反对的同时,她没想到最大的阻碍来自父亲。30+的年龄,还有个孩子,离婚了还能找到更好的吗?父亲极力劝说马戎戎冷静。种种原因之下,这场离婚拉锯战僵持了五年,两人分居后,名存实亡的婚姻让马戎戎的精神状态持续变差,一度患上了抑郁症。

  拿到离婚证的那天,马戎戎记得风很清爽,呼吸很自由,后来,她的病情逐渐开始好转。“走出不公平的婚姻是自救。”她表示。

  24岁之前,北京“土著”李晋认为爱情大过天,为了爱情她可以什么都不要。所以当婚后发现前夫把事业排在爱情前,她崩溃了。她什么都不缺,只缺爱情,而全身心投入事业的前夫无法接受这样的观念。所以她果断结束了4年的婚姻。

  到了第二段婚姻,状况完全扭转。31岁时,李晋将事业做到了行业巅峰,丈夫在北京除了父母购置的房产一无所有。李晋心想,与第一任丈夫离开是因为男强女弱,第二段婚姻女强男弱总没有问题吧,但最终依旧以分开收场,“也许大部分男性都不太需要一位‘女强人贤内助’”。

  如今,已经43岁、实现财富自由的李晋活得十分坦然,她更多地把爱情当成与他人共同成长的方式之一,是事业的附属品或衍生品。

  未婚生育,别人会怎么想?

  投资人王璐很早就决定在29岁前把孩子生了。但当她决定未婚先育时,这一计划毫不意外地遭到父母反对:让别人怎么想?

  大部分人认为孩子延续后代,王璐却表示,孩子不为别人生,只为自己生。26岁时,王璐遇到一位条件不错却不适合结婚的男性,在派出所写完未婚且自愿生子后,孩子顺利落在了王璐的户口本上。

  “我的朋友一开始对我未婚生子持反对意见,后来都站在我这边。”现在,王璐以非常开明、朋友般的心态与孩子相处,并始终会兼顾自己的感受。例如办理游乐园的年卡,不是为了孩子的欢乐,而是因为自己想玩,顺便带娃一起。

  离婚后的马戎戎,儿子成为她最柔软的一部分。孩子独有的天真,让她感受到乐趣与温暖。这几年,她身边不乏追求者,但大多数知道她离异带着孩子后打了退堂鼓,但她认为,孩子是很好的“筛选器”,让不合适的人趁早离开。

  不在意血脉传承的李晋,不认为养育孩子是件愉悦的事情。在过了最佳生育期后,她逐渐确认自己不会生育孩子了。她与父母不断交流,让父母相信,即使没有孩子她也可以过好一辈子。

  女性的结婚意愿比男性更低

  在赵言的回忆中,自己决定成为不婚主义者是在工作一年后。在这之前,喜爱厨艺的她一度想成为贤妻良母。

  这样的转变或许和赵言在世界各地的旅行有关。“你会看到很多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生活,它会让你跳出周边所谓的社会压力,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让你知道生活不只有婚姻和孩子,不只眼前这一种。”

  和赵言一样,很多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自身经历的丰富,开始重新审视两性关系,她们有了更多选择,而这背后也与社会发展、女性群体的进步息息相关。

  “结婚率下降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调查数据显示,女性的结婚意愿比男性更低。”梁建章表示,“年轻人数量下降、适婚人口男多女少、养育成本过高、高房价和高彩礼、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单身视为一种正常的生活选择等,都是近年我国结婚登记人数不断下降的原因”。

  时代的“尘埃”落在每个个体上,都是一座“大山”。就像受访者中最年轻的王瑜,她并不排斥生孩子,但如果面临的是“丧偶式”育儿,或者双方父母都不能帮忙,那她宁愿不生。

  “传统家庭中男女分工的固有思维必须打破;允许男性员工休产假;通过多种方式降低育儿成本;扶植辅助生育技术;保障单亲家庭权益等。”梁建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他强调,“生育既是一件家事,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事”。

  (李想、王瑜、赵言均为化名)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