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众聊吧

刀郎归来,借新歌《罗刹海市》歌词“复仇”?

文艺创作过度解读大可不必

  刀郎专辑《山歌寥哉》封面

  事件简述

  7月19日,沉寂多年的刀郎新专辑《山歌寥哉》正式发行,其中一首歌曲《罗刹海市》,因其歌词直接化用《聊斋志异》中《罗刹海市》一篇,具有极强的讽刺和象征意义,在网络上迅速引发热议。作品描述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国家,那里的人以丑为美,完全颠倒是非黑白。

  《罗刹海市》迅速出圈与其多年前在娱乐圈的些许“恩怨”有关。20年前,刀郎借《2002年的第一场雪》火遍南北。当年,不少音乐人对刀郎的风格颇有微词,不太认同。网络一直流传,那英拒绝刀郎进入音乐风云榜,汪峰评价他“不是一个好歌手和好的词作者”。其他还有杨坤、高晓松等也提到过对刀郎的评价,认为他的作品不足以被称为“音乐”。

  尽管刀郎已经多次在公开场合回应解释有不少属于谣传或者是节目组的“借口”,但“刀郎与娱乐圈恩怨已久”还是在网络上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因此《罗刹海市》里那种极有讽刺意味的歌词,被不少网友进行逐句解读,认为刀郎是在讽刺那英、汪峰等人。(来源:封面新闻)

  网友评论

  @Alan:说拿歌来复仇,真的拉低了刀郎的段位,不要过分解读歌词。

  @伊尔根觉罗.脉动:歌就是歌,不要情绪化!好好听歌,风平浪静!

  @雪霽松风:有人听了被“征服”,有人听了“无所谓”,有人听了埋在“春天里”……

  @老白:一方面《罗刹海市》是蒲松龄老先生《聊斋》的经典名篇,单就刀郎的取材就碾轧流行乐坛一大批泛泛之辈,编曲一流,填词上佳;另一方面,蹭流一族,捕风捉影,意淫成瘾,不胡说八道不快,不标新立异不爽。

  @简单就好:但公众对“复仇”的想象,却也反映了某种真实的情绪:流行乐坛需要像刀郎这样的声音,需要一首《罗刹海市》来荡涤心灵,欢迎刀郎归来,是因为人们对“以丑为美”的风气已经忍受太久了。

  @严子陵:音乐人只要做出好的音乐就可以,其他的都不重要!

  小编

  说两句

  小说《罗刹海市》描述了一个以丑为美、是非颠倒的国度,蒲松龄在文末写道:“此篇乃愤世嫉俗之文章。”可见的确有借此讽喻世情之意。从由此而来的歌中,或许可以解读出对社会丑恶现象的嘲讽,但仅仅解读往昔“歌坛恩怨”层面,那是轻看了作者与作品。

  虽说,对任何文艺作品的解读都是主观的。但类似过度分散性解读,不过借着他人的作品宣泄内心的极端情绪而已,已经偏离了作品本身,是一种“不敬”,扰乱了网络传播秩序,这是创作者和真正喜爱作品的受众所不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