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乐龄

“不仅是在正常与异常的边界线上通风报信”——

老年人能力评估师: 守护老人的特殊“考官”

  王均兰今年33岁,正在从事一份不太会失业的职业——老年人能力评估师。

  很多人不知道这一行,是因为它够新,够特别。三年前,国家才正式将这份职业纳入国家职业大典。

  先说几个关键词,这是一份很难失业,也很难被AI替代的职业。在老龄化和少子化愈发严峻的当下,这份职业没有35岁门槛,工作越久,年纪越大,越吃香。前景很好,目前还很缺人。

  王均兰愿意从事这一行,是因为这几年,每次在社交平台上搜索跟“养老”有关的话题,都让人焦虑。

  王均兰大学学管理学专业,一毕业就去了养老院。她现在最有成就感的事,是让每一位爷爷奶奶都能得到最适合他们的照护服务——既能够获得他们必需的照护服务,又能体现他们自己的能力。每当老人进步了一点点,都会把王均兰认真夸奖一番,这通常能让她愉悦地度过一整天。

  不是给老人贴标签

  今年是王均兰从事评估师的第6年,她已经给1800多位老人做过评估。每天早晨她都会坐班车去养老院,给办理入住的老年人做能力测试。

  这份工作有多重要?在我国,只要上了一定年纪的老人都会享受国家的津贴补助,不同身体和精神状态的老人,需要的补助和照护资源完全不同。

  王均兰要对老人进行评估,来给他们进行等级划分,判断其属于轻度、中度还是重度失能。评估结果决定了老人的护理等级和护理计划,申请长期照护保险的老人可以通过专业能力评估决定他们是否可以享受长期照护保险补贴,还关乎着老人每月可以领取多少政府补贴。

  该如何评估一个老人的自理能力?会有很多具体标准:能不能独自完成刷牙洗脸,是否记得今天是星期几,过去30天里有没有跌倒或走失的经历等。

  很难想象在这个职业出现以前,很多养老院使用的还是“老人走着进来就是自理,躺着进来就是失能”的粗放标准。

  这导致过去经常会出现供需不平衡的情况,有限的资源没办法用在最需要的老年人身上,补贴和资源都是一刀切。

  “在评估的过程时,要随时顾及老年人的心理,他们虽然年纪大了,但依然有不服老的精神,不愿把弱势暴露出来。评估时你还拿着一堆表格和工具,那种架势难免会让老人心里产生无权的感受,会紧张,像参加智力测试。”

  所以在给老人做认知测试时,问题一定不能刻意,不能直接比着手指问,这是几?而是用另一种更亲切的形式,比如让老人们画一个时钟,问老人10点45分应该怎么画。

  这是评估老人认知功能的经典考题,考察了好几方面的能力,看看老人能否把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来准确传达出来。

  看上去这份工作要通过多项评估标准后,给老年人进行等级划分,最后确定他的最终等级和补贴等级是什么。但评估师真不是一个挖掘老人信息的侦探,也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给老人贴标签的人。

  之所以叫“老年人能力”评估师,是因为大家更看重老年人的能力。“我们不是代替老人做事情,而是协助他,重新挖掘他的自立能力。老人体能的衰退,并不代表对自立生活不再渴求。没有一个人想过失能的生活。”

  王均兰知道,自己的工作不仅是在正常与异常的边界线上通风报信,而是“让老人的尊严被看见”。

  困难来自刻意隐瞒

  王均兰还记得第一次给老人做评估时,很多问题不知道如何规避。她最常面临的情况就是,被刻意隐瞒。

  问最近有没有跌倒的经历,有些老人会刻意缩减摔倒的次数。老人担心如实讲述太多次的跌倒经历,评估师会认为自己能力太差了。

  有时候隐瞒病情可以少交一些入院费用(入住养老院时,不同的能力等级需要的照护费用不同,等级越低,费用越少)。除了经济因素外,其实老人最担心的是自己真的老了,没人再需要自己。

  面对衰老和病痛,很多人最初都会无法接受。

  王均兰前段时间刚接待了一位62岁患有帕金森病症的老人入住。根据他描述的实际情况,最终给出“重度失能”评估结果,然而家属在复核的过程时,虽然对指标的每一项分数都认可,但很难接受老人是“重度失能”。

  在家属看来,62岁当然是年轻的老年状态,除了日常不能正常活动之外,老人思维清晰,精神状态也好,怎么就这么严重了呢?

  “家属看不到帕金森病情有多严重,会有跌倒风险,属于高危状态。老人的每一项活动都需要有人看护并且协助。我们的工作不仅要让他们了解到老人的实际身体状况,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对老人的身体状况发展和风险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王均兰用“先知者”来评价自己的职业,在老人自己都没发现身体变化的情况下,她们通过评估来准确识别出风险,找准注意事项,让老人有质量地活着。

  印象最深的是80岁的夏奶奶,因为去年在家里摔倒,肩关节和肘关节骨折,第一次住院评估为重度失能,跌倒风险很高。在半年时间里,家属和护理人员根据王均兰的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看护,知道哪些方面该注意,哪些能力要加强。在最新一次的评估测试时,重度失能的夏奶奶,已转为轻度失能。

  王均兰说,身体护理只是一部分,“同样重要的是照顾老人的心灵”。王均兰需要经常和老人沟通,给老人加油打气,告诉他们,自己还有恢复的可能。“不代替老年人去做事情,而是协助他们,让他们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

  对这行仍存有偏见

  这几年,年轻人越来越在意养老话题,他们在网上发起相关讨论,开始计算“如果从现在开始每月存800元,坚持攒20年是否可以安心退休养老。”

  网上还有最常见的讨论帖:理想中的养老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什么地方最适合养老?如果打算不婚不育,老了之后该怎么生活?

  曾推动养老事业发展的田兰宁博士提到,“社会上会有大量的老年人,但是照护者是谁?具有什么样的专业水平?这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目前这个比例完全不协调。”

  而且这么多年过去,很多人依然对这行存有偏见,认为从事养老行业就是在伺候老人,只能做护工护理的工作。

  “这也是大家对我们的最大误解,导致这个岗位常年缺人。很多人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职业,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还没形成完备的体系,需要大量年轻人进入到养老行业,需要精细化发展。大家都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有保障,这是非常具有想象力的一个职业。”

  王均兰分享一组数据:目前我国享受高龄津贴的老年人有2680万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354万人,共有超过3000万人需要通过老年人能力评估,来确定领取补贴资格。

  这意味着,无论是入住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还是长期照护保险的申请等,都需要有人进行专业评估,需求量很大。

  这是人生最后一段路。王均兰和她的同事们,正在努力让这段路变得平坦,也让沿途风光美好了那么一些。

  (三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