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锡教风采

压茬接力、薪火相传

无锡教育人点亮边疆学子的人生梦想

  随着飞机落地苏南硕放国际机场,第十批“中组部计划”无锡援疆教师圆满完成工作,载誉而归。

  “我要看着学生参加完中考再回去。”今年年初,根据省市相关安排,同时结合教育实际,谈顺良、李井俊、姚亮、谷红桥4位援疆教师积极响应,主动延长支教时间,完成这学期教学任务后再返锡。至此,他们中最长支教时间已达3年半。

  “相信通过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援疆人的共同努力,会让阿合奇变得越来越好。”从太湖之滨到万山之州,2020年3月。谈顺良前往新疆阿合奇县支教,作为第十批“中组部计划”无锡援疆教师领队,同时担任同心中学副校长。3年半来,他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每件事都亲力亲为。

  援疆期间,谈顺良组织开展“青蓝工程”,和当地教师结成师徒对子,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议课,交流心得体会,把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分享给同事。第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第一本校园期刊、第一次爱心集体生日会……谈顺良开拓了很多“第一次”,慢慢让师生们的校园生活丰富起来。在谈顺良的协调下,江苏省对口支援克州前方指挥部、无锡市对口支援阿合奇县前方工作组先后投入援疆资金220多万元,实施了同心中学宿舍楼翻新、艺术楼改造等多个项目,为师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如果以后再有支教的机会,我还是会义无反顾的。”同样援疆了3年半时间的还有李井俊。2020年2月,李井俊参加教育部“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赴同心中学开启一年半的支教生活。2021年9月,他主动请缨成为第十批“中组部计划”无锡援疆教师一员,再次回到同心中学任教。

  这次回锡前,学生麦热哈巴邀请李井俊去她家做客,感谢他两年来的耐心教导。刚上初中时,麦热哈巴连读音标都比较困难,如今,已经能熟练掌握不少英语单词和句型结构,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援疆教师不仅要为新疆教育“输血”,更要在有限时间里“造血”。“青蓝工程”传帮带、开展教研活动、指导示范课……李井俊把自己在学科教学、业务技能提升、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宝贵经验留给了当地教师,立足一个岗位,带动一批老师,辐射一个区域,真正将援疆教师的“送粮”作用变为“播种”。

  作为援疆“新人”,姚亮和谷红桥于2021年9月踏上援疆支教的征途。两年过去,他们在新疆留下了最坚实的足迹,带走了最珍贵的“行囊”。“走出去就能让你感觉到这是同心中学的孩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姚亮常常与当地教师交流,查阅大量资料,搭建了精简工作平台,同时利用无锡优质的教育资源,整理出一套符合阿合奇学生特点的行为规范指导手册。

  同心中学是阿合奇县唯一一所初中,大部分孩子来自边远乡村和牧区。结合当地学生的学习节奏及汉语水平,姚亮调整教学方式,尽量通过实验课程,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来的时候认为援疆是工作和任务,到了这里,援疆已成为责任和担当,离开的时候,变成一生的使命和牵挂。”走进同心中学,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望深深打动了谷红桥。有着20多年教学经验的他放慢教学进度,从识记知识入手,采取“低起点、高要求”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狠抓课堂训练,使用多种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我以前有很多坏习惯,是老师不厌其烦的帮助,让我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告别阿合奇之际,许多学生给谷红桥发来了消息,有感恩,有祝福,成为他最珍贵的“行囊”。谷红桥表示,在阿合奇工作的两年是一次丰富人生的阅历,是一回提升素养的锤炼,自己的生命也因援疆而有了更加艳丽的色彩。

  作为第十批“中组部计划”无锡援疆教师一员,2021年9月,蒋济平与谈顺良等4位援疆教师一起前往同心中学任教。支教期间,蒋济平努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帮扶青年教师,始终践行“将无锡先进的教育理念带给最需要的人”的初心。

  在完成一年半的支教任务后,今年春节,蒋济平遵循体检医生的建议留在无锡,没有延长支教周期。虽然没能继续与援疆同事们并肩作战,但支教生活带给他的充实与快乐填补了遗憾带来的落差,蒋济平希望同心中学的孩子们继续怀揣梦想,努力学习,用知识回报家乡。

  如今,新的一批“组团式”无锡教育援疆人才已在阿合奇县工作了半年。16年来,无锡教育援疆从未间断,压茬接力、薪火相传,点亮边疆学子的人生梦想。

  (杨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