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声 文|
2023年7月14日,国家文物局颁布关于印发《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的通知,这份名单上一共有1658方碑,无锡上榜16方,锡惠公园上报的《元赵孟頫“天下第二泉”碑刻》《清雍正六年王澍“天下第二泉”石刻》忝列其中。
国家文物局对于遴选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非常严格,有一些特殊的标准,首先是要在已经被公布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中选取,而上述二方碑,正是属于“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这个国家级文保单位的文物本体核心组成。另外,我们惠山二泉的两方碑刻至少符合6项专业标准中的三项。
本碑刻书法“天下第二泉”同一主题,分别由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和王澍题写,代表了元、清两个朝代杰出文人的书法水平,反映了当时无锡的文化,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是毛笔时代的大家手笔。其书法和文字内容作为重要史料,具有历史、艺术史等方面的重要研究价值,反映了当时的风物和名胜以及人们的向往和情感。千百年来,二泉无疑是无锡的一张名片,一直是无锡城市文化的独特标识,具有突出的地理标志作用,具有原真性、历时性和唯一性。
本文试图从现有掌握的文史和文化研究成果对这二方碑刻作一释读,以飨读者。
元代赵孟頫书写的“天下第二泉”碑刻,编号“1241”
此碑刻位于无锡锡惠公园天下第二泉庭院泉亭内西壁上方正中,元人书法,清代镌刻。碑高25厘米,长37厘米;阴刻填白,底石为黑色。“天下第二泉”五字,字大20厘米,正书。左有小字落款“赵孟頫书”,字大约3厘米,同为楷书。此碑内嵌,其四周饰有砖框。
此碑清末民初曾镶嵌在尤文简公祠与二泉相邻的隔墙上,即现在“伴泉”月洞门这个位置,有老照片可以看出端倪。大概上世纪三十年代中移到现址,可能时人觉得名泉还得名人题名才能相得益彰,一直持续至今,名泉因名人加持而光彩夺目。
天下第二泉,古称惠山泉、惠泉,自唐代陆羽命名后成为无锡最负盛名的名胜,然而,至宋元间未见有人题写泉名。唐中期,邑人李绅称其为“天下灵液”,亲携泉水至长安而被李德裕所赏识,遂要求驿站水递。皮日休曾有诗批评“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忧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至北宋时,惠泉水被朝廷列为贡品,宋徽宗赵佶于崇宁四年(1105)下令邑署奉旨贡二泉水,“月进百坛”,直到金兵围开封城后的靖康元年(1126)才奉令罢贡。北宋亡,高宗赵构南渡,迁首都南京至扬州而临安,偏安江南,至惠山,酌二泉,并设行宫于惠山之东麓。高宗见惠泉露于荒野中,暴殄天物,多有不舍,遂下令筑亭护泉。皇帝不仅要品惠山泉,还要尝“三白泉酒”,而这酒是用惠泉水和白米所精酿,为一时之名酒。二泉水与宋朝徽宗高宗结上缘,从此身价倍增,显现出“天下第二”之高雅质品,惠山因此奇珍“二泉”而扬名,泉、酒二绝,由运河而通达南北,走出无锡,为世人所激赏。后来,此地以山、寺、园而秀丽,以泉、酒、泥而芬芳,为江南运河之重镇。
蒙古灭金,宋室后裔赵孟頫作为降臣来惠山品泉访古,或许追念先祖珍爱惠泉之遗风,书题“天下第二泉”五大字,并把惠山称为“江南第一山”。他仿效苏轼“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作《留题惠山》诗:“南朝古寺惠山前,裹茗来寻第二泉。贪恋君恩当北去,野花啼鸟漫留连。”从此,此泉与斯山乃辉耀江南,流芳千古。
赵孟頫书写的“天下第二泉”碑刻,其下叠四小横帖,分别是明万历丙子(1576)周天球书《修泉亭记》刻石、明末清初宋之晋《天下第二泉说》刻石、清雍正八年(1803)顾皋《天下第二泉碑记》刻石、清雍正八年(1803)杜诏记王澍书《重修慧山泉亭记》刻石。上述碑刻详细描述天下第二泉泉名、泉亭变迁和天下第二泉碑刻由来,均为当时名人怀古感怀所作。
关于赵孟頫此碑,颇有一段不平凡的传奇故事。前述赵既书之,必悬于泉上。日长年久,历数百年至康熙年间已无存。清雍正间,此碑忽被人寻见在百里外之丹徒,清人顾皋记“而丹徒人以碑甃旧井,曰吾井实天下第二泉碑”。邑人以为是无锡之旧物,欲索还归安,丹徒人不肯,无奈作罢。稍后,秦容庄觅得此碑拓本,遂复刻“天下第二泉”于泉之右,顿还旧观,时在清嘉庆八年(1803)。现国家图书馆还收藏有此碑初时的拓片。至于历史上二泉历朝留下的金石,顾皋在《天下第二泉碑记》中阐述“片石无有”,录其文:“……有唐独孤及记、僧若冰诗,皆刻石。又宋孙觌记刻于绍兴十一年,颇详建炎以来疏治之事。明邵文庄铭刻于正德五年,可考亭堂池沼之规,今其文散见他籍,而泉上片石无有。又有陈淮隶书额,李东阳篆书额亦不存。”古人之迹,各有所遭,“而独承旨(承旨即赵孟頫)书能久而存,失而复得”。
清雍正六年王澍“天下第二泉”石刻,编号“1553”
既然泉亭内有了赵孟頫书写的“天下第二泉”,那为啥在二泉漪澜堂之北与华孝子祠的隔墙上又有清雍正六年王澍的大字“天下第二泉”并旁跋呢?从时间看,王澍书法于雍正六年(1728),而赵碑复刻于嘉庆八年(1803)。原因是王澍辞官后,因钟爱二泉,仿明代“二泉山人”邵宝,曾长期寓居于无锡惠山,读书写字,品泉迎宾,自称“二泉寓客”,成为当时无锡著名的“新市民”。他看到泉亭内并无赵孟頫的字,应该是此泉的缺憾,遂于清雍正戊申十月写擘窠书“天下第二泉”五字。后人注意到,他这个书法的风格和赵孟頫惊人地相似,只是“第”的写法略有不同,猜测之前是练习过赵孟頫书法的。
关于这个擘窠书,应该是有原作者题跋的,不知啥原因没有刻上去,我们在王澍的著作《虚舟题跋》中看到《惠山第二泉跋》:“赵文敏(即赵孟頫)旧有此额,毁废久矣。余为重书,付听松庵僧石泉、松泉收掌,他日遇有力者刻置泉上,此书即与王孟端《竹炉图》永镇山门可也。”从中看到他对二泉、对自己书法、对未来的期盼。文人无非就是想扬名立万,永垂千秋。此跋鲜为人知,应该补入地方导游教材,俾为名胜立传以彰后人。
“天下第二泉”五字书写于五块长方形青石上,高大于宽,自右至左,一石一字,金笔铁划,铿锵有力。总长650厘米,高107厘米;字高95厘米,宽65厘米。楷书阴刻,深宽填白。碑无边框。其左另有石刻落款“雍正六年,良常王澍书”,并旁跋“赵文敏旧有此额,字不盈尺,木朽剥蚀久矣。今年十月,余以行县到慧山,慨名迹之不存,幸法书之有托。因属同年王吏部虚舟为擘窠书,勒置泉上。雍正五年冬,武林包括书”。包括是当时毗陵(常州)太守。对照上文,对于这个书法的来历,似乎有点出入。前者说是重书后给僧人收掌,而本跋则说是请王虚舟所书。也有可能,此书法王吏部写过两次。
在此跋后,又有山阴钟湛恭纪、华希闵《天下第二泉刻石记并颂》、江南布衣蒋衡等跋语,详述此碑刻由来。华希闵称包公令人刻石,从此赵文敏和王虚舟所书“天下第二泉”“至今完好,可称双绝”。另外在碑的西首,另辟一小碑,上为清嘉庆十一年(1806)无锡知县杨润撰文,儿懋勤书石刻,述漪澜堂修葺事。这一系列的碑是一个整体,全面阐释二泉庭院的历史和文化。
王澍(1668—1743),江苏金坛人,进士,以善书而名播海内。为人正直,曾与雍正当面诘对。官为吏部员外郎,未几,便辞官居乡。其书法在当时很有名气,翁方纲评价其篆书得古法,行书次之,正书又次之。其书法“轻如游丝,力透纸背”,我们可以从这巨碑上看出他的书法颇有功力,的确是配得上这个名泉的。数百年来,千万人在此碑下留影。王澍在惠山居,于地方文物都有建树,为惠山名胜画龙点睛,增姿添彩。除二泉外,他还有“松泉”篆碑,有跋云:“竹炉上房有水泉,广才尺许,挹之不竭,味甘冽,与二泉等,山僧名之松泉,嘱良常王澍书。”现仍存碑于松泉之侧。另有清雍正九年(1804)由其书法的《重修龙光塔记》,此碑由乡贡进士华希闵作文,现立于锡山之巅龙光塔之北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