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读者向本报“网事悉心办”栏目反映,此前他爬惠山时发现,头茅峰上开了家面馆,面馆招牌压在“头茅峰”三字石额上面。这名读者疑问,很多人都会来头茅峰拍照打卡,面馆招牌是否“喧宾夺主”?在这样的老建筑中引入商业是否会对建筑产生影响?
报料
面馆招牌压了“头茅峰”石额
从读者提供的照片上可以看到,惠山山顶“头茅峰”三字石额的上方有一块朱红色牌匾,上面写有金色的“楼上楼面馆”字样,字号要比“头茅峰”大且显眼。8月1日,记者来到现场时,发现照片中的面馆招牌已不见踪影。走进建筑内部,两边都有市民在喝茶、吃面,对于面馆招牌,多名来爬山的市民表示“确有其事”。
市民姜先生告诉记者,他7月底带孩子来过一次,倒是孩子先注意到了这个情况,“小孩指着上面的招牌,说饿了要去吃面。”对于这个招牌,姜先生表示,对于他这样的老顾客来说没啥影响,倒是对不常来的人“不太友好”:“好不容易上来了拍个照,带个面馆的打卡照回去。”现场,多名市民均表示,面馆招牌压在“头茅峰”顶上确实不太好,“应该另外立个牌子”。
对此,惠山古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接到市民反映的问题后,立即联系商家将店招撤下,以给市民游客一个良好的观感体验。后期将引导商家将店招设立在适当位置,尽量保持景点原有风貌。
“早上登山的本地市民很多,原先山顶没有补充体能的商业业态,曾收到过相关诉求。现在,利用头茅峰现有建筑,在不影响外观、无特殊要求且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设置相对简便的便民服务设施,这也顺应了本地市民吃早面、喝早茶这多年来形成的一个习惯。”惠山古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里最早只是一个小茶馆,后来通过审慎的研究、公开的招租,成为早面与茶饮结合的业态,起到了配套服务功能。
说法
老建筑引入商业有“规矩”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古镇、历史建筑不论是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还是单纯作为一个景点,都是需要不断投入资金去维护的,进行商业开发其实无可厚非,“引入商家后,这栋老建筑就有了责任主体,同时产生的收益可以用于日常维护、修缮,这其实是一个良性循环。”在引入商业时,应当提前考虑商家的经营是否会对建筑造成不好的影响,如有的商家需要大面积装修,可能对原有结构产生破坏;有的商家需要用火,就要提前约定好用火场所、商家义务等,“商家的日常经营都应当在不破坏建筑的前提下进行,这些都应当说在前面。”
引进商业业态后,怎么确保商业行为不会伤害到这些老建筑呢?惠山古镇相关负责人解释说,目前惠山古镇用于商业运营的建筑,主要以修复建设后的一般性建筑为主;对于具有原真性的各级别文保建筑,原则上不作商业用途考虑,即使有个别的使用情况,也是遵循“按规报备、业态简便、确保安全”这一首要条件。对所有的落地商业,惠山古镇在前期就会成立“一对一”的装修监审小组,由相关负责人对商家的装修效果图进行审核监管,在后续除每天会进行现场巡检外,同时邀请第三方监理公司对工程的使用材质、装饰与消防安全等进行监管,“古镇非常重视如何更好地把古建筑和商业业态相融合,并由相对专业的工作人员组成了专班予以审研。”
(晚报记者 甄泽 张颖/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