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看无锡

首批古代名碑名刻公布 无锡“二泉”等15通入选

  近日,国家文物局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梳理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遴选形成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共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重要文物,刻成年代从战国至清。无锡有15通入选,占全省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年代最早的是三国时期的国山碑,位于宜兴张渚镇祝陵村国山顶,其次是唐元和六年的平西将军周府君碑,位于宜兴周孝侯庙内。

  石质“图书” 留存珍贵史料

  踏入无锡碑刻陈列馆,一通通砌于墙体中的碑刻,述说着时光深处的故事。此次无锡入选的碑刻中,有四通正是出自其中。

  无锡博物院典藏部吴玲介绍,最早的是宋代张奕墓志,所附跋文碑对墓主的仕历及有关史实作了精细考证,是无锡市迄今为止唯一发现的北宋品官墓志。最能反映无锡当时经济情况的是南宋无锡县学淳祐癸卯续增养士田记碑,碑文叙述了没收本县贪吏尤梓田产拨交无锡县学的经过,刊刻有当时官府的全部文卷,且逐段开列没收土地的地点、四至、面积、租额和佃户姓名,相当于一部宋代的鱼鳞图册,为研究宋代地税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具体资料,是学界重要的经济碑刻。

  “古籍难以保存,碑刻可以看做是石质的图书,有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正是通过碑刻才能留存至今”,吴玲说,此次入选的这四通碑刻,对无锡当时的历史文化、宗教发展、县学情况都是非常好的研究材料。

  在无锡县学旧址建立的碑刻陈列馆,汇集了百余通无锡本地的碑刻,包括无锡县学旧藏碑刻、建馆时搜集的流散在无锡各地的历史文化相关碑刻,以及书法艺术碑刻。“未来可能会做一些高清的视频、照片、3D扫描,对碑刻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出版著录,让碑刻能够永久保存”,吴玲介绍。

  城市“名片” 彰显地方文化

  “惠山书堂前,松竹之下,有泉甘爽,乃人间灵液,清鉴肌骨。”唐代诗人李绅如是形容家乡的惠山泉。这汪清泉被唐代“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写进了苏轼的诗,入了文徵明的画,也成为现如今无锡人家喻户晓的知名景点。《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中,元赵孟頫“天下第二泉”碑刻、清雍正六年王澍“天下第二泉”石刻正在其列。

  无锡市惠山古镇景区管理处文化总监金石声分析,这两通碑刻分别由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和王澍题写,代表了元、清两个朝代杰出文人的书法水平,反映了当时无锡的文化,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是毛笔时代的大家手笔。其书法和文字内容作为重要史料,具有历史、艺术史等方面的重要研究价值,反映了当时的风物和名胜以及人们的向往和情感。

  金石声还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题写这两通碑刻的赵孟頫和王澍,均不是无锡本地人。“可以说,这两通碑刻也是文化输出和交融的见证,折射出的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在金石声看来,“天下第二泉”可以看做无锡的一个“IP”,书法名家的题写,加深了这个“IP”的文化印记,吸引来了高官帝王,也让文人墨客青睐有加。千百年来,人们在这里饮甘泉,赏佳字,让二泉成为了无锡的一张名片。

  (晚报记者 陈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