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9版:医师节特刊

为海东二院实现“造血式”帮扶

——陈道桢援青三年工作纪实

  他从太湖之畔到青海省,担任海东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三年,一千多天,他“缺氧不缺精神,吃苦不怕担苦”,带领干部职工,锚定“区域综合性现代化医院”建设蓝图醉心耕耘。

  种下“杏林”满山坡,香溢河湟润泽多。如今,他当年定下的三年援青目标已经收官,并结出了累累硕果。他,就是无锡市援青干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道桢。

  坚持目标“导航”谋发展

  2020年9月,陈道桢从无锡市妇幼保健院远赴两千公里之外的海东二院。顾不上适应高海拔带来的身体不适,陈道桢就迅速出现在海东二院干群之间。他与科室主任座谈,与医护人员谈心,了解掌握医院现状和职工思想。“当时,职工思想观念陈旧,工作积极性不高,医院‘大锅饭’现象严重,职称评审制度也不合理,许多有技术的青年人才看不到希望。”陈道桢说。摸清情况后,陈道桢开始思索对策。他深知,人才和科研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改变海东二院现状,必须以此作为突破口。经过反复沟通、统一思想,医院迅速确立“人才立院、科研强院”战略目标。与此同时,陈道桢也制定了个人三年援青计划。满满当当的计划中,核心目标就是帮助海东二院从“输血式”成长向“造血式”成长转变。有了目标,各项工作就有了准心。陈道桢从规范议事决策制度入手,建立完善了一系列医院规章制度。为激发医院发展活力、调动员工积极性,他大胆启动管理干部竞聘工作,调整出台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员工奖惩办法等。机制活了,海东二院干部职工的精气神很快就有了明显变化。半年后,在青海省医政医管局组织的等级医院评审反馈问题回头看中,海东二院医院管理、医疗技术、服务能力等多项工作受到检查组肯定。

  瞄准人才“靶心”强发力

  建设一所区域综合性现代化医院,最难的不是硬件设施,而是要练就扎实的内功。为了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陈道桢立志在有限的三年援青时间内,为海东二院培养一支信得过、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地骨干医学人才。陈道桢充分发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精神,启动一系列在海东二院历史上颇具开创性的务实举措。他牵头制定临床科研“河湟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人才选拔培养制度,设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组建青年医师学术沙龙……他利用自身学术影响力,广泛联系全国各类优质资源,将国家级学术年会、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引入海东,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建立重症专科联盟、介入专科联盟,极大地浓厚了医院的学术氛围;他启动“银发援青”活动和“师带徒结对”工作,邀请知名专家客座海东二院开设门诊、担任技术顾问,聘请无锡专家担任海东二院23名青年骨干导师,并签订带教目标责任书,先后派出63人至无锡多家三甲医院进修学习。2022年,青海省第五批名医工作室在海东二院获准成立;海东市医学会骨科、放射医学、重症医学、康复医学、医学检验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也先后落户海东二院。海东二院门诊部主任李豆毛吉由衷感慨:“陈院长是非常专业的学者,他带动医院进行河湟医学人才培养,开展科研创新,大大改善了医院先前固步自封的状态,极大地开阔了医护人员的视野。”杏林春暖,润泽河湟。2023年3月,陈道桢将其个人所得科研奖励20万元捐赠给海东二院,成立“成‘桢’人才发展基金”,用于海东二院人才队伍建设。在陈道桢的牵线下,其“娘家”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先后两次与海东二院签订协议,从专科结对、专业带教、技术推广等多角度创新帮扶形式,并设立50万元高质量发展科技奖励基金,支持该院夯实内功,提升软实力。

  践行为民“初心”赢硕果

  初到海东,陈道桢高原反应严重,常常是晚上睡不着觉,经常流鼻血,与江南地区迥异的干燥气候也让陈道桢极不适应。即便如此,陈道桢依然没有打退堂鼓,反而在医院建设发展上投入更大的精力和热情。他心系海东贫困人员就医问题,到海东不到3个月,他就积极协调无锡专家为106例海东贫困病人实施白内障手术,人均减免1800元。第二年,他进一步促成无锡市抗癌协会向海东贫困肿瘤患者捐赠10万元,人均获得捐赠5000元。为民初心,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陈道桢的不懈努力下,他心中的念想终于逐步化为现实,并生长为累累硕果。3年来,海东二院成功举办63个国家、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2项省级科研项目、5项市级科研项目获得立项,实现了医院承办学术年会、举办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科研项目申报立项“零”的突破。医院专科建设不断提档升级:检验科建成省级重点专科,并被确定为海东市医学检验质控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康复医学科被确定为海东市康复医学专业质控中心。2021年,医院迁入新址,与焕然一新的就诊环境同步优化的,是诊疗技术和服务的全面提升,血液透析中心、肾内病区等先后启用,多项新技术新项目陆续开展。患者在“家门口”不仅能获得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服务,还能享受到先进的诊疗技术和优质的医疗服务,既免去了异地就医的辛苦,更满足了周边患者就近治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