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是每一位父母都很熟悉的情绪。
暑期,是亲子矛盾的高发期,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很容易挑起家长的情绪。失去耐心时,免不了对着孩子发火甚至动手。每天睡前,我们告诉自己,对孩子要温柔,但是早上看到磨磨蹭蹭的孩子,又再一次歇斯底里。
最绝望的是,很多人告诉父母:大吼大叫会深深伤害到孩子。这让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冲娃发火,我真的做错了吗?”我们今天准备的这篇文章,不劝大家温柔,我们来聊聊在养育中如何正确地对孩子发火。
发火的两条底线
第一,不以牺牲孩子的安全感为代价。
发脾气时,不要让孩子在你的怒火中感受到“被抛弃”和“不被爱”。很多大人在表达愤怒时,攻击性都很强,常以伤害孩子的情感、身体、心理等方式来发泄怒火,具体表现为把抛弃当威胁、动不动拳脚相加、说狠话,恶言相向……最后留给孩子的是长久的恐惧和痛苦。
即使生气很正常,但我们也不建议大家把孩子当成出气筒,让愤怒总以攻击性很强的形式出现。
孩子小时候,我们凶一点、狠一点,他们往往都不会记仇,甚至在被骂、被打之后,哭着跑过来求抱抱。这些都是因为孩子对父母有着天然依恋,但这种依恋也是有保质期的,如果我们不注意发火频率、程度,依恋也会慢慢消失。
第二,不要攻击孩子的人格和品质。
父母在最生气的时候,对孩子会产生强烈的敌对感,脱口而出的第一个词是“你”:你老是这样;你怎么这么笨;你就是一个闯祸精;怎么就生了你这样的孩子?
这是我们生气时最常犯的错,把孩子的一个行为归结于孩子的品质有问题,给孩子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愤怒的矛头一下子指向孩子的人格。这其实是一种人身攻击,似乎让我们生气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孩子这个人。这个时候,比起你的愤怒,你的否定和打击更加伤孩子的心。要知道,我们是因为孩子的行为而愤怒,批评的重点也应在行为上。
如何发火,孩子才会听你的?用一个词语表达
当孩子惹祸时,不少父母常常一边生气,一边喋喋不休,最后火也发了,道理也讲了,效果却很差,所以生活中最常见的一幕是,不管妈妈吼得多大声,孩子依旧不紧不慢。父母音量虽大,但是语言的力量却很有限。像这样的孩子通常都是假装在听,他们对大人的吼叫已经免疫了。这时,不妨试试用一个词语大声表达你的愤怒,人们常说:“字越少,事越大”,而在育儿中,大人指令越是简单,反而比冗长的说教更有力量。不要小看这些简短的指令,它们让孩子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错误,纠正错误的执行力也会更强。
用“我”代替“你”,多谈你的感受和希望
当孩子做的事情让你感到生气时,相比直接告诉对方“你错了”,说出你的感受更能帮助他改变。
表达的话术可以总结为:描述行为——表达你的感受——提出希望改进的方向。比如你下班回家,发现家里又是一片狼藉,孩子玩过的玩具散落一地,吃完了零食的包装还在桌上,你发火责骂:“你要我说多少遍你才肯收拾!”孩子在你的骂声中,不情不愿地收拾干净,然而第二天你下班回到家,家里依旧一片混乱,最后教育陷入一种怪圈之中:非要你发火,孩子才配合。想要孩子真正的改变,你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妈妈工作一天回家,真的好累,看到家里这么乱,我的心里更难受了。”孩子比你想象中要关心你,当你对他示弱示软,比起说狠话,更能让他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唤醒内心改变的力量。
认清我们对孩子表达愤怒的目的是合作
每次发火前,深吸一口气,给自己几秒时间去接纳自己的愤怒。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6秒钟法则”,也就是当你遇到生气或者愤怒的事情时,延迟6秒钟再做决定,这六秒钟的黄金时间可以让你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有效避免因愤怒而做出错误决定。这时,我们可以练习心理暗示,那就是:我们生气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你的感受,赢得他的合作,而不是让他感到屈辱或惭愧。时常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孩子才不会被你推到对立面。很多父母常常担心,偶尔的大吼大叫会伤害到孩子,其实,只要我们大部分时候的情绪保持稳定,这些偶然发生的插曲,都不会影响到孩子成长。我们不是完美的父母,也需要时间去学习。学会正确的生气并不简单,但好在一切都不晚。(杨洁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