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林 文 |
想不到,自行车的铃声竟然成了我对家乡的灵动记忆。
那年夏天,我从车水马龙的省城回家乡,雨后的空濛将小城出落成少女般的光洁鲜亮。走在幽深小巷,轻松的步履和着身后清悠的自行车铃声,仿佛昨夜豪饮后喝上一碗清凉的米汤,熨帖惬意,还魂般回到了原初。意念里,铃声如同彩绸从苍老的屋檐滑落身后,顺着小巷悠游婉转,飘荡到小巷连接的大街,跳荡到碧绿的梧桐叶……
铃声是小城清早最美妙的乐曲。小城人买菜,总是起个早骑着自行车,脚一蹬就到了附近的菜市场,车子前面的篓子里放着早点,龙头上挂着蔬菜、荤腥。当年,我就属于这买菜一族,我在大清早的菜市场感受着小城生活。自行车是不能推进市场的,所以,市场周围的停车场,常常是铃声和问候最为集中的地方。你在前面推车,熟人看到你的背影,故意不发声,靠近你的时候,一阵热烈的铃声在你身后响起,稍稍回头就会兴奋地聊上几句:“买菜呀?”“是啊,你也来买菜?”“是啊,到市场上来买点冬瓜、黄瓜,这大热天的,清清火”……
铃声有时也有不熟悉的,“叮——叮——”一声铃声在你身边不急不躁地响起,这是在提醒你,伙计,我要通过你的身旁了。铃声也有急促的时候,“叮叮叮,叮叮叮……”你无需回头,就能知道这是急着赶路的,你只要稍稍靠边,这便是对同行者起码的礼数。
中医上有个说法叫配伍,我就觉得,自行车和青砖小巷是一个绝妙的搭配。半旧的自行车在高低不平的青砖小巷里震荡,铃声不间断地响起它清脆的唱词,如同院子里小媳妇哼着的小曲,连同厨房里香喷喷的气息一同飘进生活的幽巷。
铃声的式微,起因于交通工具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高调的摩托车跟年轻人一拍即合,一下子涌进了小城安静的怀抱。这个在安全性上存在先天不足的家伙,它的特点正好迎合了年轻人。速度快,正是年轻人喜欢的风风火火;动静大,招蜂惹蝶,像磁铁一样最能吸引周围姑娘的目光;身价不菲,那是富有的标签。于是,车后带着长发飘飘的姑娘兜风成了小城里的时尚风景。大街上常常是它呼啸而过,放荡的喇叭声总让人想到《水浒传》里马嘶和怒吼。自行车伴着主人老迈的身躯变得越来越猥琐,瑟缩在小城的墙角。
尾随着摩托涌进小城的是汽车。不过,汽车在小城首先遇到了冷漠抵抗,小城的主街道上还没有机非隔离带,很多小区的通道还很狭窄,居民楼的四周只有留给自行车的砖地,汽车夸张的喇叭声常常把不相干的人吓得心惊肉跳。小城空间不大,从东门到西门骑车也就十来分钟……
尽管后来小城也慢慢接纳了汽车,但是,骨子里依然保持着对汽车的不屑。
有一次,我开车从西门赶到东门和朋友相聚,汽车刚刚滑入一个背街的支路,立马感觉到自己选择的草率,车子如同撞进港汊的大船,孤立无助,不能动弹。好不容易扭到了十字路,以为走上了通途,可是,小城的普通十字路口是没有红绿灯的,这里常常是汽车、摩托、电瓶车、三轮车、自行车的胶着场地,是各种车流的漩涡,也是各种喇叭各不相让的练声场……
悄悄地,自行车又回到了小城的生活,像鸟鸣一样在小城再现。然而,回归的自行车却把铃声丢在从前的岁月里,它的身上除了安装了电瓶之外,还有就是它憋屈的喇叭声,老化的嗓音里已经找不到原初的天真和灵气,它的声音胆怯而局促,憋闷而猥琐——当初那个水灵灵、慢悠悠、清亮亮的铃声已然难以寻觅。
我有些不信,还是差不多的自行车,怎么就没有当初的那份感觉呢。后来,终于想通了,自行车是当年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当年的城市也就那么高,那么大,根本就没有现在这十几层、数十层的高楼,住在十几层的高楼里,还能听到自行车清悠的铃声吗。时速达到二三十公路的电动自行车没有喇叭已经不能引起路人的注意啦。
“叮叮叮……”“丁零零……”一串串慢悠悠的铃声,成了生活里远去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