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二泉月·读城

陶都宜兴,均韵流芳

  |鉴明 卫南 文|

  1

  宜兴均陶,是宜兴陶瓷的五朵金花之一,但在我看来,即使是金花,又怎能与光芒万丈的紫砂相比呢?可是有人不这么认为,这个人就是朋友老顾。老顾是宜兴民间小有名气的收藏家,他钟情于宜兴均陶已有二十多年,堪称“宜均”的铁粉,在他创办的古南街艺术馆里,各式各样的均陶作品可谓是最靓丽的藏品之一。

  老顾介绍,宜兴均陶由古代日用陶瓷发展演变而来,发端于宋,盛行于明,明万历十七年修的《宜兴县志》就有缸、瓶、钵、器皿等记载,其历史一点也不亚于紫砂,同样蕴含着丰沛的陶瓷文化,带着厚重的地域特色,数百年来历经风吹雨打而越发光亮,尤其是上乘的均陶艺术品,进入宫廷皇室,出口海外诸国,并屡屡获奖,赢得过“名陶名器,天下无类”的赞誉……

  老顾每每说起均陶,总是侃侃而谈,让我这个门外汉,慢慢地对均陶也钟情起来,尤其是透过老顾收藏的200余件林林总总的均陶作品,对均陶艺术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2

  要说均陶之美,首先美在釉色。均陶的釉层较厚,有天青、天蓝、芸豆、月白等色,胎则有紫泥和白泥,明代以欧姓所制最为成功,时称“欧窑”。到了清朝,釉彩更为丰富,色泽蓝晕比“欧窑”更进一步,其器物有火钵、花盆、花瓶、水盂等。建国之后,均陶釉色发展到了数十种,产品则以大中件园林陈设器为主,有各式陶台凉凳、龙缸、金鱼缸、花瓶、水盆等。

  均陶除了绚丽多彩的釉色能体现其价值外,还有就是均陶堆花装饰艺术,也能反映一件作品是否美妙绝伦,是否值得收藏。什么是堆花装饰?老顾通俗地称之为贴花。不错,堆花原称贴花,它是均陶独有的装饰手法,最早见于西晋时期。宜兴陶瓷博物馆古陶馆中收藏的一件谓之“谷仓”的均陶器具,可以见证堆花装饰的早期形态。

  均陶堆花的早期操作手法,是以双手捏塑堆贴为主,一直到唐代中期才由双手捏塑堆贴逐步转化为了单手运作,也就是大拇指堆贴,并沿用至今。所谓大拇指堆贴,是指用不同于坯体的其它泥料,粘贴在陶器坯体表面而形成图案的一种装饰手段。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均陶器具由于釉汁掩盖了紫砂固有的天然肌理和质朴古雅的艺术本色,加之工艺要求复杂,在明末清初风行一阵后便慢慢走向衰落。但近数十年来,一批艺人立志发扬光大均陶艺术,尤其在堆贴技法上既秉承传统又不断创新,实现了从“平贴法”到“半浮雕堆贴”“立体浮雕堆贴”的华丽转身,从而使均陶的器具属性脱胎成为一种艺术珍品。

  的确,在均陶发展史上能从日用品升华为艺术品,可以说大拇指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业内人士称,均陶的堆花艺术,是以大拇指作笔,五色彩泥为墨,陶坯为纸,将泥在手中搓成泥点、泥条或泥片,按事先预想好的题材图形,将色泥堆贴在坯体上,综合运用“搓、捻、抹、揿、捺”五大指法,堆贴出花鸟、山水等精美画面,不是浮雕胜似浮雕。话说得漂亮,可个中的辛苦清苦,大概也只有亲自动手的艺人们知道了。

  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正是由于均陶艺人们一代接一代孜孜不倦的努力,将差点退出历史舞台的均陶堆花技艺,重新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拥有了新的耀眼光环。20世纪60年代,宜兴均陶堆花龙缸、金鱼缸,先后在法国里昂国际工业展览会和澳大利亚国际展览会展出。1983年,宜兴均陶工艺厂生产的50套均釉陶台,首次进入中南海,其中一套被安放在钓鱼台国宾馆。翌年,均釉蟠龙陶台陶凳作为景点被中国园林“燕秀园”采用,为“燕秀园”获英国利物浦国际园林节金质奖章、最佳亭子奖和最佳艺术造型永久保留奖作出了贡献。1987年,20件(套)蟠龙陶台、全均釉陶台、均釉组合花盆等精品,入选中南海紫光阁,获国务院颁发的荣誉证书,后又获得国家质量奖评定委员会颁发的银质奖、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

  大拇指堆贴出非遗。2014年,宜兴均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3

  有一个在均陶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不得不提,他便是李守才。1954年6月出生的李守才,从业均陶制作近50年,他是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陶器烧制技艺(均陶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曾被授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轻工“大国工匠”等称号,并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李守才师承均陶堆花老艺人张浩元,他除掌握了大拇指堆花的高超技法外,还熟稔造型设计、窑温烧制、配釉、施釉、装窑等一整套工艺,被誉为全国陶艺界的“堆花艺王”。现坐落于锡惠公园内的大型均陶“九龙壁”,就出自于他之手,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1件、首都博物馆收藏1件、中南海紫光阁收藏3件、美国旧金山博物馆收藏1件。他积数年之研究,推陈出新,打破了均陶堆花框式传统装饰手段,推出整体装饰技法,在传统均陶平堆饰手法的基础上,向半浮、浮堆与累雕相结合的多种技艺发展,闯出了一条均陶堆花技艺的创新之路,拥有国家知识产权专利20多项。同时,他还先后赴香港、台湾以及韩国、美国作文化艺术交流,并现场展演均陶堆花技艺,为推动宜兴均陶艺术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古南街艺术馆收藏的一件最为珍贵的均陶艺术品,就是由李守才制作的陶台,这件名为“龙腾”的陶台,来自于老顾的创意。1996年底,香港即将回归的舆论氛围已经比较浓郁,这让宜兴的陶艺家们也分外欣喜。老顾觉得这铁定是一件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且不少港澳台人士对宜兴紫砂和均陶均颇为喜爱。为此,他决定请李守才做件陶台以资纪念,取得认同后,又来到鲍志强(字乐人,2003年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6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家拜访,并请鲍志强为陶台命名题字,鲍志强略一思索后提笔写下了“龙腾”两字,并作题款:“1997年香港回归,龙的传人欢欣鼓舞,乐人书,守才特制。”求得了鲍志强的墨宝,老顾再次与李守才沟通,并嘱其把鲍志强的书法也用堆花技法堆贴于陶台台柱之上。后来,李守才以此设想,创作出了这件非常精美且独一无二的“龙腾”蟠龙陶台,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龙腾”两字堆贴好之后,两位大师都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可谓珠联璧合,形意交融,无愧为均陶艺术的一件稀世珍品。

  4

  如果说李守才为迎接香港回归而制作的陶台,是盛开在古南街艺术馆内的一朵奇葩的话,艺术馆内收藏的另外两位陶艺家的均陶作品,可堪称群芳竞艳了。

  这是一对亲姐弟。姐姐潘友芳出生于1945年,弟弟潘洪均出生于1947年,姐弟俩均师从父亲潘三大先生学艺,毕生从事均陶堆花创作设计。潘友芳创作题材广泛,表现手法有的细腻有的写真有的抽象写意,作品或逼真灵活、惟妙惟肖,或随形赋意、形意结合,带有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曾多次在全国性展评中获奖;潘洪均创作的独到之处则在于画面设计、形态构造等方面,尤其是花鸟山水写意风格堪为首屈一指,作品《童趣》曾在首届江苏省陶瓷艺术作品展评比中荣获金奖。鉴于姐弟俩在均陶堆花艺术上的成就,2016年,潘友芳获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称号,潘洪均获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称号。

  古南街艺术馆收藏的潘氏姐弟均陶作品,有缸、罐、瓶、盘、筒、钵、坛、尊等,而在这些器物上的堆花图案有山水花卉、飞鸟走兽,也有各式人物,但呈现出来的又均是吉祥喜庆、灵动活泼的画风。且看潘友芳一件用紫沙泥制作的凤穿牡丹图挂盘,盘的直径有46厘米,盘口内侧堆贴了一圈圆润的黄色珠子,像戴了个珍珠项链,而紧挨着“项链”的是一朵朵盛开的牡丹,红黄绿的花朵以藤相连又组成一个圆圈,就在这圆圈之中飞舞着的是一只彩色凤凰,凤凰的头高傲地抬着,身体和尾羽则再次组成一个圆圈,且有一根尾羽在中间分叉开来,使整个凤凰似一个八卦图案,在这个八卦图案中还飘着几朵祥云。真是太美了!我不知道潘友芳创作这件挂盘作品时为什么要这样构思?这样构思又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境?但我知道,这里边寓意着的一定是无比的美好,凤凰美好、牡丹美好、祥云美好!

  潘洪均的代表作,除获得省陶瓷艺术作品展金奖的《童趣》外,还有一件名为《均魂》的作品,也颇能体现他的艺术风格。《均魂》是一件高45厘米、直径35厘米的均陶堆花锦绣山河图蛋形瓶,细观之犹如一幅山水画,由上往下,先是巍峨群山傲然伫立,与群山相呼应的是座植被茂盛的清秀小山,山间矗立着一座宝塔,山下则流水迢迢,岸边植物与水中植物相映成趣,而就在这波光云影间,还见一稚童坐于船上持竿垂钓。釉面颜色丰富,搭配合理,充满着意境和情趣,让观赏者有置身于山水之间的感受。我没想到一个素静的陶泥坯,经陶艺家利用均釉和拇指堆贴技艺会让它变得如此雅致秀丽、层次分明、美不胜收……

  陶都宜兴,均韵流芳。宜兴的均陶,作为华夏传统陶瓷大家庭中的一族,已然是光彩照人,均陶艺术在今天正不断地得到弘扬,未来必将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