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焦点新闻

2023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启动

  昨天晚上,为期三天的2023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暨惠山泥人文化艺术节正式启动,非遗活动、展示、演出精彩纷呈。首批“百匠千品”获奖名单新鲜出炉。乔锦洪、姚永海、赵红育、赵建高、夏征等30名代表性传承人和惠山泥人摆件盲盒——《五虎将》小板戏系列、惠山油酥制作技艺——惠山油酥等160个非遗项目荣获无锡非遗传承创新“薪火百匠”和“精品项目”,他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坚守者,更是非遗传承创新的时代工匠。当日,还首发了《惠山泥人·塑说》微电影。

  把非遗项目串珠成链

  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基本形成

  我市目前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61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级51项、市级168项、县(区)级131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90人。“我们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进一步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弘扬非遗当代价值,推动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保护传承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为更好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擦亮“最无锡”文化名片,《无锡市“百匠千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出台,从创新市场供给、推进融合发展、加快人才培养等角度有的放矢地进行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选树100名具有工匠精神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发1000项具有市场前景的非遗产品。建设集精品展销、非遗研学、实景演艺等功能于一体的“锡作范”,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协作、品牌授权、连锁经营”的非遗推广营销平台。同时,精心打造“乐游无锡·非遗购物节”,组织全市非遗店铺、老字号、非遗文创企业参与其中,拓展线上线下多元化销售渠道。当天公布的正是首批名单,这也意味着,今后,这些非遗项目将更多地与我们的生活产生联动,让非遗文化更好地滋养这座城市与百姓。

  非遗体验成为旅游休闲新亮点

  昨夜的惠山古镇灯火璀璨,绣嶂街上,各种非遗传统技艺琳琅满目,观众在非遗市集上玩游戏、看杂耍,身临其境感受非遗之魅和“水韵江南”的万种风情。

  “太有意思了,整条街上都是非遗摊位,我都看到挪不动脚步了。”从河南开封来无锡旅游的刘玫女士开心地表示,一家人本来想看看惠山古镇的自贡灯以及国潮街区,没想到在街上看到这些有趣的非遗小摊位,已经逛了40分钟,仍意犹未尽。时下,非遗体验逐步成为旅游休闲的新亮点。

  近年来,无锡以非遗文化为切入点,陆续推出非遗旅游新项目和新场景,进一步激活非遗和旅游的内在潜力,推动创新融合,探索非遗发展“新路径”。比如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思路,把非遗元素融入全市重点景区,如拈花湾、三国水浒城等景区采取提供场所、减免租金、优先推广等举措,在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常态化植入非遗体验;宜兴善卷洞景区、清名桥古运河景区被江苏省列入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单位;惠山古镇更入选首批江苏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每年的固定非遗研学深受市民的喜爱;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牵头设立的无锡非遗实验基地,引进精微绣、留青竹刻、锡剧、紫砂、惠山泥人、二胡等独具无锡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果说非遗进入景区是第一步,那么推进非遗与旅游线路融合则是关键点。近日,无锡发布了“运河水弄堂非遗特色休闲游”等8条“乐游无锡”非遗旅游线路,创新非遗消费场景,供给市民和游客更有“文化味”的文旅体验。如“跟着非遗游无锡”、“开盲盒·赏非遗”、“锡式非遗·惬意生活”和“非遗文创·带我回家”等,串联了120个传承传习点、涉及168个非遗项目,推动历史文化遗址、非遗集聚街区、非遗工坊和非遗村落串珠成链,带给游客别样感受。

  非遗与历史街区(村)也成了“旅游搭档”,目前无锡已打造市(区)级非遗特色村9个,非遗业态集聚度高、符合文旅融合发展方向、拉动文旅消费规模较大的市级非遗街区2个。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宜兴市丁蜀镇西望村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

  品牌活动提高非遗惠民“亲和力”

  无锡连续7年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题系列活动,通过举办非遗集市、非遗讲座、非遗展演展销等,助力非遗惠民,提高非遗惠民“亲和力”。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各板块联动互动的方式,组织全市50个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非遗文博文创产品以及无锡老字号在现场展示展销,全方位营造家门口的非遗消费体验场景,同时还配套推出“乐享非遗”专场演出、“云游非遗”影像展、千名小记者看非遗等一系列活动,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嘉年华”。

  市民张影影是一位逛市集达人,“无锡的市集其实不多,但是西水市集给了我很多惊喜。”她告诉记者,市集上可以看到很多非遗摊位,在此之前自己是不知道无锡有那么多非遗的,瞬间就有了文化自豪感。西水市集通过观非遗、赏非遗、品非遗、听非遗、游非遗、购非遗,带市民走进最鲜活的“非遗”世界,尽显“锡式”生活的优雅美好。

  除了市集,无锡更创新举办非遗旅游大会,通过主题论坛、实景演出、运河非遗大集、非遗美食汇、锡剧艺术汇演等,吸引了20万游客来体验,线上总传播量超过1.2亿次。作为全省唯一保留的专业性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交易会,无锡文博会自2011年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一届。

  “活起来”的非遗具有很广的“钱景”

  无锡现有惠山泥人、宜兴紫砂、无锡精微绣、无锡留青竹刻、锡剧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学者、江苏省文化馆原馆长戴珩指出,“活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展现多彩的中华文化与深厚的民族记忆,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成为开启人民美好生活的一把“金钥匙”。

  搭建销售平台,拓宽非遗消费新渠道成了非遗工作者们最喜欢讨论的话题。连续4届线上线下同步举办“非遗购物节”、5场次举办非遗市集活动,邀请长三角40余个特色非遗项目、非遗文创来无锡集中展示,较好地带动了非遗企业、传承人全面创造市场需求。无锡更是首个规模性引入数字产品集合概念的城市,非遗文化以更为年轻化的体验方式传递给广大受众。“注重数字赋能传统非遗,以非遗作品为原型,依托数字技术的创新,用年轻人爱听的语言,年轻人爱看的形式创造数字形象来呈现作品。”无锡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数字藏品《留青竹刻》《惠山泥人——两小无猜》《吴歌》等12个系列120个藏品,一经发布,便秒杀售罄,销售额约100万元。记者采访中获悉,与阿里巴巴、淘宝、抖音电商等平台合作,组织引导无锡精微绣、脚踏年糕、宜兴紫砂等11个非遗项目,16名国家、省级传承人,35万件(套)非遗产品入驻新消费平台,用直播、预售等形式开展线上销售活动,推广个性化、定制化的非遗消费模式,培育“小而美”的非遗品牌。仅去年6月份以来,就累计销售非遗产品20.8万件(套),销售金额1818.9万余元。

  (晚报记者 马晟、陈钰洁/文张轶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