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一种情感刻度。
当我站在岁月的边缘,遥望百年沧桑,看到的,是风雨,是温情,还有对逝去的追怀。
历史的踪迹正在消逝,“百年”给了人们更多的情感寄托而令人神往。
无锡新万鑫银丝面店,就是这样一家历经风雨而深镌在无锡人记忆里的百年老店。
1
从一袋面粉起家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无锡,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县城,借助工商业的崛起和沪宁铁路的开通,一跃而为远近闻名的“小上海”。
大上海有城隍庙,“小上海”有崇安寺。全城最闹猛的商业区,就在城中心崇安寺周围。店铺林立,人来人往。无锡人吃喝玩乐、休闲消遣,首选崇安寺。崇安寺是当年无锡的美食大世界。饭店菜馆不算,仅皇亭小吃,据统计,1935年有29个摊、担,发展到1949年达100多种,盛况空前,令人馋涎欲滴。
1930年,最初在西直街经营面摊的汪小宜,看中崇安寺的风水宝地,开设新万鑫茶社,后发展成新万鑫面店。崇安寺得天独厚的市口,加上汪老板经营有方,童叟无欺,味美价廉,靠诚信经营和薄利多销,声名日增。
汪老板儿子汪耀奎早年就读于无锡国专。1937年日军侵华,汪耀奎随母逃难,此时汪父已病逝。半年后母子俩回城,为生活,仍回到崇安寺,租了一间寺屋,以一袋面粉起家,新万鑫重新开业。
劫后重生,元气尚待恢复,只是摆个炉灶,做吊炉饼、面饼、烧卖、馒头等早点品种,眼看生意不错,逐步增设碗面及盖浇面。
年轻的汪耀奎继承父业,面店经营有起色。尤其是碗面品种,味道好,油水足,价格公道,日积月累,在同行业中崭露头角。
汪耀奎虽投身餐饮,仍不改文化人个性。他爱好书画,曾师从大画家胡汀鹭。周围有一批书画朋友,为此特地在面店楼上辟出一间画室,取名“百尺楼”,作为文人士绅们聚会、活动场所,定期碰头,切磋学问,琴棋书画,乐在其中。当年无锡国专的学生冯其庸等,都是汪耀奎的同学、好友,成为“百尺楼”的常客。
汪耀奎一改“君子远庖厨”的陋习,上午系饭单在面店与伙计一起干活,下午琴棋书画,与文人墨客相聚。新万鑫的出名,与汪耀奎无为而治的管理,以及自身的文人素质有一定关系。
2
市口好还需味道好
新万鑫地处城中心,相比其它街区,消费水平和顾客要求都要高些。这既是好事,也是压力:口味质量来不得半点马虎。
现年80多岁的李海鑫烹饪大师,年轻时曾在新万鑫当学徒。他记得,新万鑫当年还有一项外卖送菜业务。新万鑫名气响,菜肴味道好,城里的有钱人家,经常让新万鑫送菜上门。住在附近复兴路上的钟荣赓是著名的儿科医生,每隔一段时间,钟医生就要差佣人来新万鑫订菜,到时送上门。送菜这杂活,当然由徒弟承担,好多次都轮到李海鑫。拎一只竹编提篮,匆匆赶路,尽量早点送到,不少菜都要趁热吃。
新万鑫的老吃客,都是懂吃会吃的美食家。对口味的挑剔,直接影响饭店经营。在这样的氛围下,新万鑫常年保持质量稳定,使顾客有信任感。
1935年,新万鑫推出春节期间的应时新品葱油大饼,成为一大特色。后来虽然锡城有多家饮食店经营同样的葱油大饼,但无锡人都认准新万鑫为正宗。
以饼坯包入剁碎的花油、花椒、葱花拌成的馅心,揿扁后下热油中煎制而成。以后又在油饼上加煎一个鸡蛋,成为鸡子大饼,口感更香脆肥腴。节俭的顾客自带鸡蛋,来新万鑫加工鸡子大饼,店家照样热情接受,仅收少许油钱。这项服务,使顾客能以最少的花费尝到鸡子大饼的美味,很受欢迎。
鸡子大饼是放在沿街店门口操作的。一到营业时间,窜鼻的葱香和焦香,从冒烟的油锅中散发开来,弥漫在空气里,传递着一种亲切温馨的市井气息。它诱人的异香呈现出多层次的美感,它对嗅觉的调动,放大了美味的边际,乃至延伸到心理和意识的层面,令人回味无穷。吃客和观者经常围成一圈,成为崇安寺春节一景。
早上的螺蛳馒头也是新万鑫的特色,有菜猪油和洗沙两种馅心,松软可口,老年顾客尤其喜爱。
3
引进银丝面“一炮打响”
1963年,为活跃无锡餐饮市场,无锡饮食公司组织人员去常州学习,引进了常州有名的“银丝面”,“落户”新万鑫。一贯注重质量的新万鑫全力以赴做好这个新品种,使“银丝面”在无锡市场“一炮打响”。
银丝面是常州十大名点之一,1912年由常州味香斋面馆创制。其特点是,用料讲究,洁白如银,条细似弦,柔软滑爽;其汤既浓厚又清澈。配以数十种浇头,“面以浇变,浇以碗衬”,成为常州的特色面食。
银丝面在无锡落地生根,很配无锡人的胃口。时间一长,到新万鑫去吃银丝面,成为不少无锡人的饮食习惯。
在那个特殊时期,百业凋零。新万鑫银丝面店几经搬迁、改名, 甚至一度从餐饮市场销声匿迹。喜欢吃面的朋友见面常要问,哪里有银丝面?结果是失望。
4
银丝面重生, 再现青春容颜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百年之前诞生的银丝面,想不到过了整整一百年后重出江湖。百年的血脉仍在。
2012年,无锡惠山古镇改造,恢复历史遗迹,引进传统老字号。新万鑫银丝面店有特色、有历史、有名气,亦在复业、引进的规划之中。
原无锡北塘区政府看中餐饮出身的孙炎,请他为古镇重建出力,筹建银丝面店。
孙炎出生在惠山古镇下河塘,在古镇长大,他熟悉和热爱这里的一切。如今要回到这里创业,千载难逢。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全。人到中年、壮志未酬的孙炎心动了。历史选择了孙炎,百年银丝面店在向他招手。经过短暂的犹豫,不久,一家“老酒馆银丝面店”赫然出现在惠山古镇的直街上。
开店容易守店难。有店牌,有房子,有员工,但没有技术,没有经营权,没有客人,没有足够的资金……怎么办?
更棘手的是,根本不知从何处着手去做,目标在哪里?望着冷清清的店堂,孙炎眼前一片迷茫。
但孙炎没有放弃。他的信念是,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坚持;不懂、不会,那就从头学起。
第二年,他请来无锡点心大师胡法津当顾问,虚心拜师。有行家撑腰,孙炎有了底气。
巧的是,年近八旬的胡法津大师年轻时就在崇安寺一带的饮食店,包括新万鑫、拱北楼当过学徒,学的就是点心,以后几十年都是做点心。如今让他发挥余热,可以说是最好的传承。
胡法津个子不高,精悍、沉稳,做生活动作干净利落,他做了一辈子点心,见多识广,对无锡的名点更是烂熟于心。他的到来,使沉寂的银丝面有了发言权。
2015年,在胡法津大师的指导下,银丝面店开始有了起色,不仅恢复而且提升了银丝面的制作技艺。
2017年,孙炎获得新万鑫银丝面店的经营权。新万鑫百年老店,正式在惠山古镇和美湖家园挂牌。
孙炎并不满足。他认为,坚守不意味守旧,创新才能有活力,超越传统才能更好的继承传统。他从银丝面的粗细起步,为产品每个环节,制订新的规范和标准。什么是银丝面,传统的理解是,面粉质量好,面团多轧几次,面条轧得细点,再在面粉中添加鸡蛋,就成了。
孙炎想的却多得多。例如,银丝面细若银丝,但究竟多细?要有一个量化指标。经过上百次的试验,孙炎把银丝面的粗细,精确到毫米以下。他认为,即使相差零点一毫米,口感也有差别。
选粉也很重要,用何种面粉合适?没有现成答案。怎么办?一个字:试!这一试就是一年多,才将面粉品种确定。做出的银丝面,既有劲道,又有香味,老人小孩吃了不梗喉咙。口感达到最佳。
又如面粉中加鸡蛋,在以往操作中不清洗,但孙炎认为蛋壳上难免有污迹,清洗是必要的。
银丝面用的鸡汤,是口味的关键。市场上的鸡,品种很多,质量各异,有的鲜,有的香,有的出油多,还要兼顾价格和成本。如何选择?学问不少。
更难的是,与传统比,如今的消费环境、消费要求和经营方式有了根本变化。简单的复旧、摹仿肯定行不通。为此,孙炎在恢复传统银丝面的同时,注重产品的新、环境的新、消费对象的新。老字号的基因没有变,但外貌变了,表情改进了,新的顾客欢迎了。
顾客反馈说:环境好,服务周到,流程快捷方便。汤的味道足够鲜美。
有留言说:出品一如既往的好,整洁,喜欢。
有的对服务员评价:阿姨们很热情、很温暖。小菜带无锡口味,好吃。
新万鑫银丝面店的餐厅,是传统与新潮的结合,清新,雅致,简洁,时尚,墙上挂着老字号沧桑岁月的老照片。
孙炎以银丝面为依托,做出了自己的品牌,成为精品。几年里,开出了六家直营店。
三年疫情,冲击消费市场。银丝面店地处风景区,冲击是双重的。有一年,因疫情被停业多达七次。
面对非常时期,要么关店,要么就是:“熬”。疫情结束前一个月,孙炎从银行借款,给员工发了足额工资,未打折扣,员工们意外,感动。无言中,孙炎告诉员工:疫情在缓解,对未来要有信心。
5
“银丝”闪亮耀百年
银丝面店开张至今,已十个年头。老字号如何才能复兴,这条艰辛的路,被孙炎闯出来了。面对网络世界,利用新媒体,推广宣传新万鑫银丝面店的产品,扩大影响。在微信平台上,新万鑫银丝面店开公众号、办商城、上直播、搞活动,全方位做好网上营销。
孙老板还有一个心愿,他对无锡的名菜有兴趣,准备将这些菜梳理一遍,重新规范,提升品质,纳入经营中。
银丝面让孙炎着迷。他打算,在五年里再开30家直营店。我听着有些吃惊,步子是否太快?孙笑,云淡风轻:我们夫妻俩早已下决心,毕生与银丝面同行。
悠悠岁月,花开花落。我看到,闪着银白的光,载着百年的情,银丝面正在起飞。孙炎夫妇的坚守和痴情,一定会结出更美的果实。
“百年”将走进历史。
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