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勤方 文 |
一清早,朋友圈里的一组照片,让我心底里有点儿酸楚的感觉,鼻腔里涌动起了一种酸酸甜甜的味道。
那是关于竹编的记忆。
朋友圈里的照片内容,是放置在马路边的几叠竹编制品,用来晾晒菜干啥的,还有是做这些竹编制品的老人,已经有73岁了,老腰硬挺着,不能下弯、蹲坐,所以,就在旁站立着。大概是看见有人在关注他的作品,老人脸上是笑着的。那些竹编制品不贵,无论大小,10元一个,朋友圈发照片的兄弟买了一个。
其实,日常生活中,因塑料制品的大量存在,原先那些竹、木制品,已经很少出现。那个兄弟买一个竹编制品,估计也是为了一种念想,一份早年里的记忆。
我还在襁褓里的时候,由父母亲抱着,到大泖奚家浜的一个老亲人家,认了个“寄爸”。而且,还取了个蛮好听的名字,叫“宝明”。
寄爸寄妈其实是有一个儿子的,只不过是痴呆症,只会叫“奶奶、奶奶”。因为是第一个孙子,寄奶奶始终如一地宝贝着他。
我应该和疯呆儿同年,那时候还一起吃过寄妈的奶。好像是因为近亲,所以,生了个痴呆。寄爸寄妈后来又生养了一女一儿,倒是很正常的,还挺健康。
我考上大学的那年,老娘领着再一次去了奚家浜。痴呆症的兄弟看见我还很高兴,呀呀呀地喊着。相信他是认得我的,或许也会记得幼儿时一起在地上爬来爬去。
早些年每到逢年过节,我和弟弟都会去寄爸寄妈家。每次回来的时候,总会带着个寄爸弄的竹篮子啥的。
农闲时候,寄爸总在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竹编制品,记忆中凡乡下农家要用到的东西,寄爸都会做。大到箩筐、竹凳,小到提篮、团匾。一般人家要到农资公司去买的竹编制品,寄爸都会自己做。我知道,寄爸做的那些竹编制品,大多数是别人家要弄的。扛根毛竹来,或者拖几根杜竹来,寄爸就得忙个没完。左邻右舍,乡里乡亲的,相互照应着,便是一份亲情,一种风尚。寄奶奶总会这么唠叨着,也算是一种风景。
我那个时候上大学,算是很少有的风光。寄爸寄妈也很开心,还教育着妹妹、弟弟也要好好读书。寄爸还同往常一样,送了一大一小的两只新编竹篮,还说要让我放学了回家割草喂猪喂兔子。竹篮子里和原来不同的,竟然还有一个用毛竹节竿做的笔筒。笔筒的里里外外都用砂皮打磨过,还抹上了桐油,贼亮。我知道,寄爸的心思,都在这个笔筒上面了。
寄爸是肝脏毛病过世的。那年,我已经参加工作许多年了。那一段时间里,我的痴呆症兄弟也走了,寄奶奶也走了。寄爸走以前,还在家里摆弄着他的竹编制品。办理完了丧事后,我挑了一只寄爸新编的竹编提篮,算是留一份念想。寄妈也说,好的,就拿个提篮去吧。
在乡下农家,竹编制品,是用来劳动的农具,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在现实生活中,竹编制品好像已经很少出现了。朋友圈里的照片,或许也是很偶然的一种相遇。只是,让我想起了奚家浜,想起了一直在摆弄竹编的寄爸。而且,我最有印象的,还是寄爸说的放学了,记得去割草。
唉,还能再找得到那一只竹编的提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