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焦点新闻

第一学历、背景调查、性格测试……

你应聘时被这样“查”过吗?

  眼下正值“秋招”季,校园里随处可见招聘海报和宣讲,毕业生们早早出动,意图谋得一份合适的工作,社会上的招聘会同样人头攒动。在这其中,有的求职者因为“第一学历”碰壁,有的则在“背调”中感觉被触碰了底线,更有甚者,在面试时被问到了不少“奇葩”问题,让这届求职者很受伤。

  好不容易实现自我提升

  单位还是只看“第一学历”?

  “我以为自己终于迎来了‘重生’,没想到‘第一学历’始终是我的标签”,经历了一年多起早贪黑的备考,江伊彩从专科跨考到南京某211院校的研究生,成为不少学弟学妹们学习的榜样,然而,在“秋招”求职的过程中,她的自豪感却在一点点消失。

  连续几场面试,江伊彩都以失败告终。“HR拿到简历大多都会问一句,你是专转本再考研的?”简单几个问题之后,对方将简历递还给她,不久后就会收到“拒信”,有的企业干脆就“石沉大海”了。

  类似遭遇的,并不是江伊彩一人。近来,“第一学历是永远的伤吗?”“上午向HR申请offer,下午被HR电话告知只收‘双一流’高校学生”等帖子引发热烈讨论,有受访毕业生“吐槽”,“第一学历不好,就像留了案底”。记者发现,不少企业会在初步筛选阶段设置门槛,明确表示限制学历、第一学历等条件。对此,某大型互联网公司HR郭女士直言:“我们招募的是项目经理,学历要求是研究生,且对第一学历门槛是211院校。我们用人时考虑求职者的第一学历,也是觉得员工工作效率、学习能力等与第一学历好坏成相关关系。”

  除了对学历有要求,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所学的专业限制也更加严格。“以前流传的一句话,大学学的专业和找的工作完全不对口,这句话放在现在已经不适用了”,某通信运营商的HR透露,“很多企业简历初筛的第一步是由机器进行的,设置了学历和专业两个门槛。比如某个岗位我们只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的硕士,学历与专业二者缺一不可!”

  婚姻情况、家庭住址、父母职业

  “背调”边界在哪里?

  “还没发offer,公司就要对我进行背景调查,包括我的婚恋状况、家庭住址、父母职业……”,澳门科技大学应届毕业生小范及同学在求职过程中都遇到了此情况。记者采访发现,背景调查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招工流程中。小范在面试深圳某家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企业时,一面二面三面都被问到了婚恋情况。当小范表示有女友但未婚的时候,面试官则直接反问“有备婚的计划吗?女朋友在哪里工作?”一系列私人问题让小范发了懵。

  小范与同学交流下来,发现并非他一人面试时被问及这些隐私问题。小范表示能理解一些用人单位出于考察面试者的稳定性而询问婚恋相关的隐私问题,但不少单位在简历投递阶段就要求填写家庭成员信息、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务等,否则无法投递简历,这个就让人很费解。

  对于“背调”,李鹏也吃过“哑巴亏”。之前李鹏有跳槽的意愿,面试了一家新单位,新单位还未发offer就去李鹏的原公司进行了“背调”,打听他的薪资水平和工作表现,最后李鹏既没有收获新公司的offer,也丢掉了老东家的工作。李鹏愤愤不平,“开展背调应该是当事人知晓才可以,再说对方公司凭什么随意收集我的私人信息?”

  血型、星座加“性格测试”

  求职还要“看手相”?

  “你是i人还是e人?”正在找工作的小余没想到,竟然会从HR的口中听到这么“潮”的话,作为社交“顶流”话题的MBTI已经席卷到了职场招聘环节中。“了解我的性格类型,有助于把我安排到更合适的岗位上,对往后的职业方向选择也有一定帮助”,对此小余态度比较积极。但也有求职者表示,用这样的测试把人进行划分并不合理,因为性格原因被拒绝更是让人无法接受。

  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公司在招聘的时候都会做性格测试等相关问卷,特别是在一些创始人比较年轻的创业型企业中,“性格是否合拍”是录用与否的重要考量。在招聘平台上,“如何在公司面试做性格测试保证不被淘汰”的经验帖浏览量居高不下。很多求职者因“性格不符”而碰壁,还有的“过了公司终面,却因性格测试结果和岗位要求不符被辞退”。

  更有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提问”,此前有媒体报道,河北一女子求职遇企业招聘要求A型血,觉得A型血的人办事认真,能胜任这一岗位,故而设了这个条件。大学生求职时还被要求“看手相”,还有企业招人时通过星座来为求职者“定性”。

  为什么招聘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看似“无厘头”的问题?智联招聘华东人才专家胡南分析,企业招人需求在减少,求职者的数量却在增加,企业选择的空间大了,招人也就越来越谨慎甚至是挑剔了。

  说法

  用人方开条件需谨慎

  部分或涉嫌就业歧视

  这些求职“门槛”是否合理呢?江苏联盛(无锡)律师事务所律师神伟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以“第一学历”为由拒绝录用可能涉嫌就业歧视问题。但招聘又是一种市场选择,如果用人单位没有明确以“第一学历”为由拒绝录用,是很难认定存在就业歧视的。“这时候就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带头作用”,神伟指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要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在招聘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另外,《劳动合同法》 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但这种知情权也应当是有边界的,仅局限于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例如工作履历等,婚姻状况、婚育情况等我认为不在此知情权范畴。”

  针对一些招聘过程中存在的“奇葩”问题,神伟强调,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岗位内容、职责设置一定的限制条件,如要求专业对口、有从业经验等,但血型、手相、属相显然不应当成为招聘“门槛”,如果将这些也列为招聘条件,涉嫌侵犯求职者的隐私和平等就业等权利。

  今年以来,大规模招聘重回线下,释放火热复苏信号。我市从区级到市级层面的线下招聘体系已然建立,同时线上招聘、岗位发布也从未停下过,就业指导尽早进入高校,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咨询服务。求职者们可充分利用身边渠道,把握求职机会。

  (晚报记者 陈怡迪 陈钰洁/文 还月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