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行医43年的乡村医生:

病人的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口述:冯大兴

  整理:晚报记者 毛岑岑

  今年60岁的冯大兴是华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农联卫生服务站站长,每天早晨七点多,他就坐在诊室里等待着病人,细心地为他们诊疗开药。小时候患有小儿麻痹症的他,前后历经19次手术。因为曾饱受病痛折磨,十分理解病人的痛苦,冯大兴从小就立志学医。如今行医已经43年的他回顾往事,感慨万千:“人生就是酸甜苦辣,现在病人的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求学不易,我倍加珍惜

  我出生于1963年。父母是渔民,我从小跟着他们住在华庄的一个小村庄。4岁那年,我突发高热,最终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焦急的父母背着我到处寻医问药,不放弃一丝治疗的希望。那个时候出行全靠两条腿,不管炎炎酷暑还是冰天雪地,父亲每次都要背着我步行十几公里从太湖之滨到市里的医院。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心里明白,父母如此辛苦地为我求医是为了我能够尽量恢复,将来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自力更生。

  因为渔民家庭漂泊不定,到了上学年龄,父母就让我寄宿在东亭的姑姑家。虽然有学可上,但每天两三公里的上学路却让我犯了难,好在老师和同学得知我的情况后,就自发地每天轮流背我上下学,风风雨雨从不停歇。有一次,李老师背我回家时,我注意到她身体有些不适,就想着第二天自己独立去学校,以便让她多休息一会儿。打定主意后,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起床了,借助一个小板凳,一步一移地来到了学校。虽然路上泥泞,我的速度也很慢,但当我踏进学校的那一刻,无比欣喜——我能独自来学校了,那以后更多的事情也能依靠自己来做了!

  小学四年级,我回到华庄镇震湖小学读书。学校离家很远,雨雪天气对我来说极难行走。在一个大雪天,我不小心摔倒在低洼处无法自行站立起来,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足足在雪地里冻了半个小时后,才有一位路过的好心村民把我救起。多年的求学路途虽然十分艰难,但我从没想过要放弃,我坚信无论如何困难也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

  读中学时,我寄宿在一个工厂的工人宿舍里,工人们为我打饭、洗衣,对我照顾有加。可是晚上工人们要集体熄灯休息,而我还要看书学习,经过四处观察,我终于想到了解决办法:离宿舍十几米远的地方有一个路灯,天气好时,我就去灯下看书;遇到下雨下雪天,我在工厂的车间里看书。学校得知后,还把我作为爱学习的典型通过县里的广播进行宣传。

  成为一名乡村医生

  1980年,我终于高中毕业了。因为知道疾病给人带来的痛苦,我选择成为一名乡村医生。那时我的医学知识还很浅薄,就跟在师傅后面学,把他的每句话都记下来,不懂就问。刚到岗位上时,我腿脚不便,需要拄拐外出,背着药箱出诊时格外困难。

  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各行各业发展都很快,医学的进步很快给我带来了福音。在无锡101医院做完我人生中第19次手术矫治后,我终于甩掉了拐杖。虽然走路依然一瘸一拐,但我已经十分高兴,因为以后的工作可以方便很多,我也有了进一步求学的愿望。

  1985年,我报考了成人中专,最终以无锡市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了常州卫生学校。然而命运就是这么爱开玩笑,当我满怀欣喜地到学校报到,却因为体检不合格被退回。这个消息如同当头一棒,给了我很大的打击。那段时间,我思考了很多,有时感慨命运不公,为何让我成为一个残疾人,但渐渐也就想明白了,人生的道路就是会有挫折。如果说命运像一匹烈马,它的主人便是每个人自己,那些躲避命运的人,最终会被命运逼到黑暗的角落,而勇敢地面对,局面就会大有不同。从此我更加坚定了自强、自立的信念,决心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为了弥补不能走进校园的遗憾,我在家中通过视频教学自学医学知识,最终取得了淮阴卫校的中专学历,还在2011年考取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学习的道路永无止境,除了医学,我还自学了会计学,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在成立小家庭后,我还兼职企业会计补贴家用,日子渐渐好了起来。

  大家都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社区的卫生服务站成立后,我就一直在这里工作。几十年坐诊下来,认识了不少病人,也发生过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有一次,一位精神上受了刺激的老人在家属的陪同下来看病,量过血压后我告诉他放宽心,血压很正常。谁料他突然站起来打了我一巴掌,大叫:“正常什么!”我顿时眼冒金星,有些懵了。家属在一旁也吓坏了,不停地向我道歉。在一瞬间的不知所措后,我平复下来,心里默默地想:这是病人啊,他生病了,不能和他计较。于是我继续坐诊,在确认老人的身体机能无恙后,就把看精神方面问题的专业医院推荐给了家属。

  行医多年,病人看多了,就知道看病不仅仅是看身体,更多地还要考虑病人的实际情况,宽慰他们的心。有一位病人长期患有慢性肝炎,自己很注意,每年都去做肝功能检查,每次他都拿片子给我看。在他46岁时,突然觉得乏力,就来找我问是不是要做进一步检查。我建议他做一个专业检查,竟查出患了原发性肝癌。听到这个消息他就心事重重,担心儿子还没结婚,要是病看不好,最后人财两空可怎么办?于是他选择了放弃治疗。很多时候其实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病人没有信心。我听说此事后很着急,劝慰他病情发现得早,并没有到不可疗愈的地步,加上现在的医保政策好能报销不少……在一次次的电话和上门劝说后,他终于接受了专业医院的治疗,到现在已经第七年了,恢复得很好。在他儿子的婚礼上,他们一家人握着我的手感谢,我似乎更懂得了行医的意义。

  在社区这么多年,很多病人的子女都与我相熟,总说“老冯很仗义,不管几点给他打电话都会接”。半夜两三点、三四点,病人家属的来电总会让我紧张,我知道这么晚了一定是有紧急的情况发生。社区里老年人多,摔倒、中风等情况我都遇到过,这些情况都需要迅速就医,不能拖延。社区的殷纪福已经88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痛风、脑梗等慢性病,我常常到他家去上门诊疗。一次上门时我观察到他整个人有些呆滞,似乎有中风的迹象,我赶紧让他上了我的残疾车,等到了医院,整个人已经不会走路了,再晚一些可能就有生命危险。

  现在的我虽然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想到还有这么多病人信任我,总是放心不下,选择了继续留在岗位上。除了给居民进行日常就诊,我现在还负责家庭医生工作室的管理,为农联社区近7000名居民进行医疗卫生保健和老年人慢病建档,让他们能够及时调整生活和饮食的不良习惯。大家都健健康康,就是我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