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后的确变漂亮了,也亮堂了,但我们不想再进去逛了!”从焕新升级的北京世代百货商场走出来,70岁的陈阿姨有些失落,过去她喜欢的那些店铺全都没了。眼下,众多老商场纷纷追赶潮流,进行升级改造,可翻新后的商场似乎忘了老年人的消费需求。
品类精致化,实惠小店都改没了
位于北京朝阳区北苑地区的世代百货商场建成于2004年,是当地开业最早的社区型商业之一。三年前,世代百货闭店改造。
“大家一直盼着它赶紧改造完成。”陈阿姨在北苑家园茉藜园小区住了15年多,对世代百货很有感情,“这里是占了两层楼的大卖场,品种全、商品多,光卖熟食的长柜台就有几十米!”
今年9月底,世代百货更名为城悦荟购物中心重新开业,陈阿姨再去商场时发现,商品价格有点贵不说,品种也没那么齐全了。比如,过去大卖场里的散装米面都没了,换成了精致但价格较贵的独立包装米面。老人平日喜欢买的绿豆粉、黄豆粉也找不到了。过去,不同品牌、款式的塑胶手套能摆满一整个货架,现在则只有两种手套。
陈阿姨以前特别喜欢逛的女装店也没了,原来那些老店里的服装有很多款式都适合中老年消费者,价格还实惠。
记者探访发现,改造后的城悦荟店铺大幅调整,尤其是服装类缩减最为明显。过去二层及以上有几十家服装店,现在整栋楼里仅剩五六家服装店,款式更多聚焦年轻人的需求,“我们家的款式都比较年轻,老年人不太喜欢。”其中一家女装店的店员说。
同样让老年消费者感到失落的还有天桥百货商场。“没想到,改造完能逛的店越来越少。”几天前,杨阿姨路过天桥百货商场,兴致勃勃地进去充满遗憾地出来,她发现自己曾经熟悉的商场已经大变样。
过去20年间,天桥百货商场经历过多轮改造,最新一轮改造在今年完成。商场里如今只剩下首层和地下美食城对外开放,而首层也仅剩下几家店铺。“我们驻扎商场14年,眼看着商场一点点变冷清。”仅剩的一家服装店店主说,他卖的款式主要是中老年人喜欢的,很多都是回头客。过去,商场里有多家类似的服装店。“以前二层和三层都是一些卖服装、鞋子和箱包的小店铺,东西又多还便宜。”杨阿姨回忆。
记者了解到,如今商场二层、三层已经变成了一家收藏品会所,通向二层的扶梯也被拦了起来。“现在依然有很多不知情的中老年顾客想去楼上逛,我每天都要和数不清的人解释。”位于首层的一家烟酒店老板说。
服饰年轻化 老人想买条合身裤子不容易
没了熟悉的老店铺,老年人在新店里买东西方便吗?
“要么裆低,要么腰紧,现在逛街想找条合身的裤子太难了!”今年刚60岁出头的李阿姨在孩子的陪同下来到王府井商圈,选来选去也难找到一条合适的裤子。
李阿姨体重150斤左右,四肢纤细,但腰腹部较胖。“我适合弹力比较大的松紧裤,还得是高腰能护住肚子的保暖,蹲下去也不紧绷。”她逛了一圈,终于在一家运动品牌店看上了一条裤子,可她要的尺码得从其他门店调货,需要等上几天。
老北京熟悉的东安市场经过改造后去年重新开门迎客,从传统百货变成了时尚买手店的潮流聚集地,引入600多个国际一线奢侈品牌、独立设计师品牌和潮牌。“有的品牌,我在门口看一眼就知道不适合。这么多女装店,真正适合我们风格的就一两家,可选性实在太少了。”李阿姨说。
“我们也有逛商场的需求,而且要求还不低。”今年67岁的宁阿姨举例,老年人买衣服一要看颜色适不适合,不能太花哨,也不能显老;二是看材质,穿上得舒服;尺码方面不能肥瘦合适了,袖子和裤腿又太长;价格上还得经济实惠,性价比高……老人的这些需求,目前大部分商场都满足不了。
设备智能化 一到手机操作环节就犯难
除了商品本身不适合老年人,购物场所的设施和服务的适老化也没跟上。记者发现,升级后的商场往往会引入新型精品超市,配备自助结账设备,人工结账通道缩减到只有一两个,这也给老年人购物带来了不便。
在新世界超市崇文门店里,两个人工结账通道全都需要排队等候,而不远处的几台自助结账机却没人用。“手机和自助机操作不太灵,怕自己多刷或者没刷上,弄错了的话小票上的字太小看不清,难以核对。”队伍中的一位老人说。
在开业不久的一家品牌会员店里,刚退休的张先生也遭遇过类似的尴尬。这家会员店需要购买会员卡才能购物,店员提醒可以办理7天免费会员,但手机操作这个环节让张先生犯了难,“先要扫码,还要登录,程序太麻烦了!我都看不清屏幕上的小字是什么。”
建议:开发适合老人的消费场景
近年来,多个老百货商场摇身一变成为时尚潮流地,入驻品牌一个比一个时髦。记者在多家商场的店面导览图中看到,上面标着潮玩零售、美妆个护、香水彩妆、少儿等不同分区,却没有一个区域适合老年人。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分析,商业经营者算的是经济账,他们担心的是老人喜欢的店铺是否还具有吸引力、会不会赔钱。年轻消费群体的活跃度最高,容易盈利,在市场的牵引下,商场会朝着年轻业态的方向调整。但商业体系应该是多样性、多层次的,老人的消费需求也应被重视。商场可以像提升年轻人购物体验感一样,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和兴趣,开发一些适合的消费场景,满足老年人在餐饮聚会、购物、康养等方面的生活追求,找到盈利的平衡点。
样本
老人爱逛的商场长啥样?
其实,老年人的消费潜力不小。近日,北京市统计局对60岁及以上的常住老年人进行了一次调查,数据显示:
■41.4%和25.0%的被访者在近一年内进行过“保健养生”和“康养理疗”消费(除生活必需的基础消费外);
■39.1%和36.4%的被访者进行过“休闲活动”和“外出旅游”消费;
■75.1%和72.5%的被访者消费时看重“实际需要”和“价格优惠”;
■65.5%的被访者看重“适合老年人”;
■56.1%和54.3%的被访者看重“方便购买”和“产品品质”。
那老年人喜好逛的商场到底什么样儿呢?几乎每周,住在天通苑的刘阿姨都要跟老伴儿到马甸大集逛逛。从她家到位于中国国际科技会展中心的马甸大集需要乘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中途还得换乘一次。即便如此,老两口依然很愿意去。其实,马甸大集并不是传统的室外大集,而是位于会展中心内的展销会,已经办了十几年,这里更像是一个商场。每天早上,大批老年人拉着小车、挎着购物袋涌入这里。马甸大集占据了会展中心首层,虽然只有4000平方米左右,却有大约200个摊位,商品齐全,从服装鞋帽到生活用品再到食品,应有尽有。
“一圈逛下来,想买的东西都能买着。”逛了一个多小时,刘阿姨的小货车就装满了,过冬的手套、粘墙的挂钩、防溢水接头、扫床的笤帚、100块钱一件的薄款羽绒服……
马甸大集管理人员介绍,高峰期这里每天的客流量能达到3000人次,其中80%以上都是老年人,“之所以受到老年人的喜欢,是因为这里的商品的确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品种齐全、经济实惠,老年人逛累了还能在这里吃十几元一份的午餐。”
同样,在百荣世贸商城里,随处可见提着大包小包购物袋结伴逛街的老年人。“我从西边过来,坐公交车都要一个小时呢!”一位老人提着两大包衣服乐呵呵地说。虽然老人家离西单商圈更近,但她每次需要买东西,依旧会坐公交车来这里逛一逛。
百荣世贸商城里的门店小而多,里面满满当当地摆放着各式服装,不少店里还提供加肥加大的尺码,甚至还接受定制。“体重200多斤的老人也能在这儿选到合适的衣服。”一位店主说。记者逛了一圈发现,10家店铺中有8家的最大尺码能到5XL,部分款式还有6XL到8XL的。不仅如此,其他商场里很少见的裁缝店在这里也有好几家,裤子长了可以现场裁剪。
“这样的展销会、集市历来受老年消费者的喜爱,但未来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在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同时,应该进一步丰富品类、保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说。 (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