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心 文 |
一
我一直很喜欢张岱,文笔超绝。明崇祯二年,他到曲阜孔庙,写下《孔庙桧》一文,说孔子亲手种植的那棵桧柏,历周、秦、汉,至晋代枯死;三百年后,至隋代复生;五十多年后,至唐代再度枯死;三百七十多年后,至宋代又复生;宋金战火中桧柏枝叶俱焚,仅存其干;至元代再度复生,长得枝叶蓊郁,生机勃勃。
这是怎样的一棵树?怎会有着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2023年深秋,我终于去了曲阜,如愿见到了张岱描绘的孔子手植之树。在孔庙众多参天大树中,此树看起来年轻。这是清雍正二年再次着火,烧毁树身,仅存下约半米高的树桩,清雍正十年(1732年),树桩旁发出新枝条,被称为“再生桧”。
一次次枯萎,一次次重生,皆因其根不死。一如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虽历尽劫难,仍延绵不绝。
想起有一年,我去采访古琴大师成公亮,这位宜兴乡贤当时在国内正火,山东电视台拍摄电视剧《孔子》,里面的《文王操》由他打谱演奏。
孔子曾向春秋时期著名乐师师襄子学琴,所学之曲《文王操》。史书记载,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文王操》后来被认为是赞颂孔子德行的曲子。成公亮先生告诉我,他根据明代古谱记录的指法和音高,打谱进行二度创作。
这是一首古老而博大真诚的儒家音乐,随着《孔子》电视剧的热播,千百年前的儒家音乐回荡在现代时空之中,隆隆如钟的浑厚空弦带人们进入崇高肃穆的氛围,人们在乐曲中感受充满仁爱的温情。1997年,在中国交响乐团的伴奏下,成公亮先生古琴再次深情演奏《文王操》。古代音乐在现代获得了新的生命。
张岱的《孔庙桧》,我一读再读;成公亮的《文王操》,我一听再听。这次到曲阜朝圣,谒孔庙,访孔府,寻桧树,仰望尼山,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在“活化”中的生命力,金声玉振的尼山最让人难忘。
二
深秋的晚霞映照尼山,山峦在夕阳中变换光线。
尼山在曲阜城东南25公里处,山不高,气场却极大,被誉为“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景观的制高点”。因为这里诞生了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
进入景区,孔子铜像,一眼就夺人,他以温和、敦厚的微笑注视着远方,与我们打着隔世的招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孔子像,高七十二米,寓意孔子培养出七十二贤人。孔子像按“可亲、可敬、师者、长者、尊者”形象定位塑造,据说前后修改了二十多次,可谓匠心独运、生气灌注。
景区在原有孔庙、尼山书院、夫子洞、观川亭等古迹的基础上,以“孔子的世界、世界的孔子”为主题,全新建造儒学文化景观。
孔子自叙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尼山圣境的建筑布局和景观命名,呼应着这三十八个字。走过泮桥、而立门、不惑台、天命大道、耳顺广场,站在孔子像前,回望来时的路,每一步都在向上,每一步都在历练。
想想孔子真是伟大,他划分的人生阶段,几乎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向往之的完美人生。
太佩服尼山圣境的设计团队了,能把儒家文化和现代建筑融合得如此紧密,让人内心不断有感悟。
依山而建的大学堂是景区的主体建筑,外观气势磅礴,风格拙朴自然。大学堂中包含集贤厅、大学之道、七十二贤廊、仁厅、义厅、礼厅、智厅、信厅、礼乐堂等有序的文化空间,它以一种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美学气度和叙事单元讲述儒家文化。
七十二贤廊里有31组壁龛,从《论语》《史记》《左传》等古典典籍中,选取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等典型故事,通过活化手法,以群雕、情景雕、个人雕等形式,表达尼山圣境所蕴含和倡导的明礼生活方式。
穿行在廊厅间,耳熟能详的句子从脑子里蹦跶而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德不孤,必有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箪食、一瓢饮……”
到了尼山才明白“百姓日用而不知”这句话的含义。原来孔子从未远离我们,儒家思想融入了我们血脉里。
到了尼山才惊觉,原来孔子是个复合型人才,他涉猎范围极广,最熟悉六个专业:礼、乐、射、御、书、数。既精通伦理道德,又熟悉音乐艺术;既掌握驾驶技术,又掌握射击要领;既能写一手好书法,又会演算数学。
人说,一生得来一趟山东曲阜,如果没有,遗憾啊。
我来了,却也遗憾,居然这么晚才来曲阜,这么晚才来看尼山的金声玉振。
三
尼山最令人倾倒的是大型演艺“金声玉振”。60分钟,把孔子的一生、儒家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
“金声玉振”语出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金声(击钟)是旋律的开始,玉振(击磬)是节奏的终结。由此赞颂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成。
大型演艺,将孔子从圣人、万世师表这样抽象、宏大的标签,回归到一个有自己童年,有常人一样的情感状态中,通过舞台灯光、LED屏幕舞台,以及全息影像设备将观众的视野和思绪带到了风雅颂的礼乐画卷中。演员表演精湛,当孔子带着书童跪别家人时,我觉得特别打动人。
“吾承蒙世代家门福荫,苦学多年,今已举贤入仕,愿行光明之举,做磊落之人,常念先师教诲,不忘家父嘱托……此去山高水长,天地洪荒,愿父母长久安康,万年寿享。愿吾妻孝老敬亲,持家有道,和乐美堂!愿吾儿平安生长,知书明礼,永承父志,就此跪别!”
这样的情节有血有肉,形象树了起来,很走心。
整个《金声玉振》表演有九章,分别为《太荒之始》《启蒙开智》《少年绶读》《君子加冠》《大婚仪典》《习礼修德》《齐家治世》《荣归故里》《圣贤大成》,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到孔子从出生到死亡,由凡入圣的一生,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整场演出有着惊魂之美。观看时,我旁边坐着一对广东来的中年夫妻,女的手机录拍几乎没停过。他们本来国庆长假就想来,网上没有订到票,节日一票难求。所以等过了节才来,第一站就到尼山,第二天再去曲阜城看孔庙、孔府、孔林。对于现在人来说,更想看栩栩如生的孔子,感受情景再现的儒家文化。
演艺散场时,我听身前身后的观众说:值!不虚此行。
来尼山前我还在想,孔子一没做成大官,二没发大财,三没实现人生理想,为何圣天下?现在懂了,那是因为他为我们中国人建立了一套独步天下的伦理制度。他以道育人、以德化人、以术授人,圣贤的思想之光,穿越千年,从未停止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