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视频称,在无锡十八湾附近,发现几座被“盗”的古墓。视频中,黑黢黢的洞由砖块砌成,最上方压着一块石板,手电筒灯光打入,头骨轮廓清晰可见。视频的评论区中,关于这座古墓众说纷纭。有人推测这是汉代墓,有人认为是衣冠冢,有人说是民国的富户地主墓……这个墓葬到底是什么时候的?墓主人是谁?有没有遭到人为破坏?昨天上午,记者与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一同来到现场一探究竟。
探访:
山脚下现墓葬群
墓葬中几乎空无一物
根据网友提供的路线,记者和考古专家在通往华藏寺的双龙路左侧,沿岔口的小路上山,在走了200米左右的位置,看到了网友发布的视频中的“小洞”。这些“小洞”在山脚下的一片竹林之中,数量不少,有七八个,有的已完全敞开,有的半埋在土中,只露出一个洞眼。其中,有三个是紧挨着的。在这片夯实的山土中,这些参差错落的“洞口”显得十分醒目。
走近了看,可以发现更多细节。山体和山路之间有绿色的金属护栏隔离,但靠近墓葬的护栏已被拆开了一个口子,单次可容一人通行。墓葬附近,种满了竹子,山石嶙峋,高低起伏,并没有现成的路,走起来相当费劲。从墓葬口往里看,除了该网友拍摄到的人骨,多数墓葬中已是空无一物,只剩下一些掉落的砖块。
分析:
墓葬为晚清至民国左右
周边有人为挖凿痕迹
根据现场情况,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部主任李永军分析,这一片是一个墓葬群,除了已经裸露的这些墓葬,旁边差不多高度的地方还有不少。其中,这三个连在一起的墓葬看起来像是一夫一妻一妾的合葬墓。墓葬的形制是砖室石盖板,根据墓砖和石板的情况判断,时间在晚清到民国左右。“像这种石盖板的墓,在我们无锡地区,宋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清就非常普遍了,因为这个墓砖较小,根据我们以往的发掘经验推测,应该是年代偏晚的平民合葬墓。”
李永军介绍,太湖沿岸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一个墓葬比较集中的地方,因此,这种墓葬,在十八湾的山坡上是比较多见的。在这周边的山上,从春秋战国的石室土墩墓,到往后的宋、明、清时期的墓葬,都保存着不少。“古人讲究居高而葬,一般山上的高处,为一些大型的高级别的官僚墓葬,而山脚下多是普通老百姓的墓葬。”现场可以看到,在这些墓葬的不远处,还有一些墓葬仍然有祭扫的痕迹。
那么这些墓葬为什么会裸露在外?是被盗墓贼盯上了?还是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的?经过现场勘察,考古专家分析,这几个墓葬有可能是下雨的时候被雨水冲刷出来的,但墓葬口裸露之后,就引起了不法分子、盗墓者的注意。“这块土的里口很光滑,一看就是用铲子这样的工具戳这个断面形成的,而且有些明显就是在这几天挖凿的,还很新”,从现场的土地情况,李永军判断,这些裸露墓葬的周边墓葬,有被用锄头、铲子挖凿的痕迹。
提醒:
古墓葬属于文物
可远观不可破坏
以古墓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发现社交平台上有不少“探墓”相关的视频,有的拍摄者只是在洞口查看,有的则身姿灵活地钻入洞中,这些探墓行为是否存在风险?对此,考古专家提醒,市民在踏青或者爬山途中如果发现了裸露的墓葬,观看一下没有问题,但尽量不要挖掘或进入,更不能进行破坏。一方面,墓葬中环境不好,很潮湿,多是烂泥,而且尸体腐烂之后,微生物成分比较复杂,其中,不排除存在一些有毒有害的东西;另一方面,古墓葬属于文物,公民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如有发现,建议市民及时向文物行政部门反映。后续,相关部门将对这批墓葬的裸露部分进行重新掩埋或者保护起来。(晚报记者 陈钰洁 周雨若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