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市井

赏枫天平山

  | 金志标 文 |

  也许与自己久居生活的地域有关,对耳熟能详的赏樱、赏梅一听便知,当朋友说起赏枫两字,一脸茫然,脑海里转了几个弯才缓过神来。

  一个风和日丽的初冬,天朗气清,暖阳东照,为数不多同行的几个老同志虽皱纹纵横,但脸上都泛起像涂了脂粉般的光彩来。赏枫地选择在距无锡40公里外的苏州天平山。随着车子缓缓启动,彼此交流的话也渐渐多了起来,大家非常放松地描述着天平山秋末初冬的美,因从未去过,只能空间想象着它的美,积淀不多,谈兴却浓。不多时,车已行至天平山门口,真不敢想象,既非周末又非假日,只闻见操着不同口音的人们,摩肩接踵,像赶集似的涌向天平山,特别是中老年妇女们大多穿着艳丽的服装(判断是为拍照而备),阳光映射在她们的脸上,眸子里透出闪闪亮光,一副像过节时喜庆的样子。

  步入天平山景区入口处,即刻被眼前的景色醉倒了。睁大眼睛,不断地扫视着眼前的景物,蓝天白云下湖、亭、庙、石镶嵌得如此自然得体,眼前的景物会满足你所有的感官。据称,红枫、清泉、怪石,自古被誉为“天平三绝”。那高耸的枫树,树干上黑褐色斑驳的纹理中片片沾着新鲜的青苔,鲜嫩不显示弱,微小略显傲气。昂颈仰视,只见那粗壮的主干笔直向上,硕大的树冠如巨掌般,连接着茂密的枝条,多姿的枫叶有序地点缀其中,显示着它特有的风韵。据讲,天平山目前拥有120余棵树龄在420年以上明代古枫树,高大挺拔,树身渍痕斑斑,翘起的疙瘩成为佳景,早已名闻天下。

  当然,新栽的枫树也不甘示弱,朝气又显活力,蓬勃而富力量,老枫树上所具备的元素除疙瘩外,基本都具备了。它们端庄、整齐、划一、优雅,但在老枫树面前显得那样的谦逊和恭敬,当人们仰望老枫树傲人的风采时,平视才能见到新栽枫树的绰约风姿。它们错落地植于老枫树之间,无论是平视还是仰视,都是那样的郁郁葱葱,从视觉上看,如果缺了不高的枫树,景区会显得有些孤独而没有那种茂密之美,特别是那清澈如镜十景塘边,那婀娜多姿的枫树,随着微风吹过,树枝带着它的枫叶弟妹似的,在汲水般随风飘曳,湖水立刻泛起一圈圈涟漪,只要看上一眼,便会不加思索极自然地举起相机。谁能不为此美景而动容呢?

  枫树之美,在于它多姿的色彩,放眼望去,层林尽染,蔚为壮观。随着气候的变化,枫叶从橙色、红色到深红色渐变,使人有一种流连忘返的冲动。清晨,它被晨露、薄雾包裹,似温暖地躺在母亲怀抱中熟睡的粉嘟嘟孩子;中午,枫叶像燃烧着的火球,红的似火,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夜晚的枫叶在皎洁月光的映衬下,似传说中的仙女和精灵,在月光下蹁跹飞舞,舞动着夜晚的诗篇。

  畅游天平山,一步一景一画卷,游兴正浓,忽见一高耸的仿古牌坊,其中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映入眼中,右侧书有“范仲淹诞后壹仟周年纪念”,左侧书有“公元一九八九年九月四日建”的字样,忽然觉得眼前一亮,太熟悉的诗句,根植于国人心中备受敬仰的好词,心中顿时浮想联翩。范仲淹与天平山有如此结缘?真是才疏学浅,孤陋寡闻,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呵。

  据考,千年之前,以天平山作为家族根脉的范氏家族走出了一代贤相范仲淹,因为这个缘故,天平山一直是苏州人乃至全体中国文化人心中的精神圣地,至今,天平山麓保存着始建于南宋的范文正公忠烈庙等纪念范仲淹的文化古迹,供游人、学子前来瞻仰、怀古。

  步出天平山出口处,吾一步三回头地仰望着这座文化底蕴深厚、风光旖旎的名山,依依不舍,心中情不自禁地产生出一种敬仰和膜拜的感觉来。如果天平山以松为媒,象征着挺直高洁、高风亮节的精神也不错;如果天平山遍植毛竹,象征一种正气一种傲骨也合意;如果天平山以梅饰山,象征着坚忍不拔的特征,勇敢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也适合。但是,我觉得天平山,唯有以枫为题更契合主题,那枫叶似火焰一般,燃烧着秋天的色彩,既象征高贵,又像一首美妙的乐章,在秋天的风中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