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50年,宜兴市丁蜀镇人,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兼任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名誉会长,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上世纪80年代初任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厂长、书记起,就始终致力于推动宜兴陶瓷文化、紫砂文化的弘扬,出版有《永远的陶都》《唱响陶都》《守望陶都》等多部紧紧围绕紫砂文化、内容丰富多彩的文集。
曾经,史俊棠是乡镇企业当家人,把宜兴陶瓷、紫砂产品卖得红红火火;后来,他执笔为宜兴陶瓷、紫砂文化再添锦绣文章。如今史俊棠虽年过七旬,仍身心紧系宜兴陶都“土与火的艺术”,为这方紫玉金身光耀四海不懈整理、挖掘、出新……依然是希望不断有想法、继续有作为。
“我还不能称得上是作家”
访谈伊始,史俊棠谦虚地说自己还不能称得上是作家,能够出版几部文集完全是因为自己一辈子跟紫砂打交道,是这座“文化富矿”促使他想为之写些什么。
“1982年,我到宜兴紫砂工艺二厂担任厂长,在经营过程中我意识到,宜兴的民间传统紫砂工艺不仅仅是出产冠绝天下的产品,它的文化底蕴深厚、它的文脉源远流长,可以给产品更高的附加值、更大的影响力,所以我决定让我们厂的紫砂产品走文化路线,彰显地域文化特色,让更多人对它感兴趣。”史俊棠说,这样定调之后,厂里就着重从文化角度创新设计、宣传营销,市场效果也证明路子找对了,“当年我们提出要做‘富民紫砂’,是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就是做‘文化紫砂’,这是一个不断赋予紫砂内涵的过程。现在来看,宜兴紫砂经济发展、宜兴紫砂文化繁荣,目标都达成了,所花的时间不算短,个中的故事也蛮有趣。”
首创紫砂文化与文学的跨界共鸣
谈起与文学的邂逅,史俊棠回忆起1986年9月那场在宜兴举办、当时轰动的首届紫砂散文节。原本,这是江苏省作家协会牵头、组织全国文学大咖来宜兴采风的文学界活动,中间因为一些变故,最后具体承办工作落到了宜兴紫砂工艺二厂。“时任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艾煊先生联系我,我回应他说,我们的条件比不上大厂,只要作家们不介意,我们愿意承办这个活动。”就是在那次为期3天的活动中,丁蜀镇前所未有迎来了一大批全国知名的文学家,史俊棠至今还记得,活动相当圆满,柯灵、唐达成、吴泰昌、何为、郭风等作家事后都写了关于宜兴紫砂、宜兴乡镇工业发展的文章发表。到1990年,这些文章又集册成书,也就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本紫砂文学专著《紫砂春秋》。
之后史俊棠在紫砂文学方面又做了很多探索:主编与紫砂相关的刊物、为介绍紫砂大师和作品的文集写序、策划紫砂展览、编撰紫砂画册……即便从行政职务上退下来,他也没有停止通过文学对紫砂文化发自内心的讴歌。
紫砂与文学未来都会有灿烂光明
“文学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情有独钟的一个艺术门类,名不见经传的事物在经文学描写和宣传后,可以变得千古流传,有品位、有境界、有价值;文学还是可以走出国门、全球交流的,可以陶冶个人情操、改造人的世界观,帮助人类重新认识自己。”史俊棠对文学的力量心存景仰,始终相信,文学繁荣是文化繁荣不可缺的外在表现,在当下乃至未来都有灿烂光明。
而紫砂作为民间传统工艺,很可能会受到现代工业文明或者说现代工业生产的冲击,对此,史俊棠是有清醒认识和自己的见解的:“所幸紫砂工艺的根基已立千年,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融联系,只要中华传统文化存世保留,紫砂工艺就同样会生生不息,还是会有人喜爱。”只是,他认为信心是需要实干去夯实的:“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在繁荣的一页上始终翻不过去,一定要遵循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地创新,赋予紫砂丰富的时代特征。唯此,宜兴紫砂的前景还是可观的。并且,我觉得有些现代工业技术带来的变革问题,可以放心地交给当代中青年紫砂艺人去研究解决,再加上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的通力协作,紫砂艺术一定是永恒存在的。”
(晚报记者 何白/文 李霖/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