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天下

全国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赴粤调研

探寻广东高质量发展“密码”

  深中通道主跨1666米的伶仃洋大桥,是世界上最大跨径全离岸钢箱梁悬索桥,也是世界上通航净空最高的海中大桥。

  江门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碉楼群。

  社长总编们走进中山市博物馆。

  雍陌村郑观应故居、岐澳古道调研。

  赤坎华侨古镇。

  12月20日至23日,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主办、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承办的全国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广东高质量发展调研采访先后来到广州、中山、江门,走进一线现场,零距离感受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效。

  这次调研采访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实地走访广州、中山、江门等地,运用融媒体技术手段,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故事,传递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信心和决心。

  深中通道建设开始“冲刺”

  “桥面离水面的最大距离是多少米?”“深中通道的建造创下了哪些纪录?”“跟港珠澳大桥比,有何建造难度?”……12月21日下午,深中通道建设工地,烟波浩渺,海风呼啸。尽管伫立在寒风中,但大家彼此交流的热情不减,你一言我一语地围着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追问心中的疑惑。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开路先锋”。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工程,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其中,海底隧道长约6.8公里。今年6月,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在伶仃洋海底实现合龙。11月28日,海底沉管隧道实现贯通,意味着深中通道的主线正式贯通。据介绍,深中通道为双向8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计划于2024年建成通车。届时,深圳与中山的车程将从现在的2小时缩减为约20分钟。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也将跨海“牵手”,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广东省交通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深中通道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乡村振兴成效不断显现

  在“百千万工程”调研线路中,社长总编们先后走进三乡镇雍陌村、五桂山街道桂南村两个省级典型村,实地了解中山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亮点特色。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21年,三乡镇就开展了雍陌上街岐澳古道示范段的风貌提升工程。作为三乡镇“百千万工程”“七个一”示范项目中的提升样板,选取了雍陌郑公祠至郑观应故居段120米、共37栋房屋作为示范,通过修缮两侧16间传统风貌建筑,整治21栋现代建筑,使雍陌上街有了崭新的面貌。

  五桂山街道桂南村总面积19.37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占比77.2%,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桂南村坚持以产业振兴作为实际工作切入点,深挖特色,加快推进原野之上、旗溪香草生活农场、小野玩校等产业优化提质,推动农业、美食、露营、芳香产业融合发展;紧抓低效工业厂房升级改造,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造血”功能。

  近距离触摸文化脉搏

  在广州这座千年商都感受企业文化,在中山这座伟人故乡领略近代文化,在江门这座华侨之城品味华侨文化,“文化”成为调研采访中的又一个高频词。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自力村碉楼群、赤坎华侨古镇——在这些地方,调研采访团近距离与历史对视,与时间对话。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核心景区,在注重保护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的同时,还负责管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翠亨村、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杨殷故居、陆皓东故居、杨心如故居以及翠亨村周围2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

  开平碉楼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在中国乡土建筑中独树一帜。开平碉楼鼎盛时期有3000多座,至今完好保存1833座。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广东省首个和目前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赤坎华侨古镇近代建筑群是全国规模最大、界面最连续、保存最完整的侨乡古骑楼建筑群,包括19栋独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文物建筑,涵盖骑楼、碉楼、老街、民居、宗族祠堂、宗族图书馆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使赤坎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国建筑博物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