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乐龄

老人演恶婆婆月赚4万 恶婆婆成了流量密码?

  《无所畏惧》中的婆婆

  《田耕纪》中的婆婆

  75岁的老年群演莫莉在短视频拍摄现场

  时下,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一个新的现象: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为剧情类账号的“群演”,这是老年人的“就业”新选择。

  一个在短视频平台上出演“恶婆婆”走红的老奶奶,每月收入就有四万元,加上广告收入就更为可观了。老奶奶表示,“恶婆婆”是短视频平台上最吃香的老人类型之一,长得有“恶婆婆”气质的老人,活儿都接不完。

  从电视荧屏到短视频平台,“恶婆婆”一直是流量密码。近来的热播剧集,“恶婆婆”也是层出不穷。张小斐主演的《好事成双》、田曦薇主演的《田耕纪》、热依扎主演的《无所畏惧》中,时代背景不一、主人公职业不一,但她们都遇到了“恶婆婆”,挑起观众的怒火,也抓住观众的视线。

  恶婆婆何以成为“流量密码”?“恶婆婆”是在为女性鸣不平,还是在污名化女性,塑造另一种刻板印象?

  成为流量密码的“恶婆婆”

  虽然古代文艺作品中也曾出现过“恶婆婆”,比如著名的《孔雀东南飞》,但囿于封建社会的孝道规训,关于“恶婆婆”的记述并不普遍。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大众文化时代,随着女性意识的进步、婆媳权力关系的变化,“恶婆婆”频繁出现。

  2007年,改编自六六同名小说,滕华涛执导、六六编剧、海清领衔主演的《双面胶》,可谓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将新时期的婆媳矛盾巨细靡遗地呈现给观众。这部剧当时获得非常大的反响。

  《双面胶》讲述的是上海姑娘胡丽鹃,嫁给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的东北小伙子李亚平。随后,婆婆过来与小两口同住,婆婆的传统思想与胡丽鹃的现代理念产生严重的冲突,愈演愈烈,不断升级。比如婆婆要求家务活儿都得儿媳妇做,看不得儿媳妇吃好的喝好的,看不得儿媳妇休息,想尽办法要掏空儿媳妇家的钱,纯粹将儿媳妇视为生育工具,教牙牙学语的孙子说妈妈“坏”……

  小说改编自一起发生在上海的真实杀妻案,小说的结局非常惨烈,儿子在婆婆“打得好”的叫好声中把儿媳妇活活打死。改编成剧集时,导演担心观众接受不了这样残酷的结局,扭成了“大团圆”。

  《双面胶》火了之后,婆媳关系成为荧屏热点,“恶婆婆”成为收视密码,十多年来屡试不爽。前段时间热播的《好事成双》中,哪怕儿子已经婚内出轨,“恶婆婆”仍然站在儿子这边,鼓动儿子转移婚内财产,指责是儿媳妇做得不好儿子才出轨。

  《无所畏惧》一开篇,女主角的丈夫出轨女主的闺蜜,还跑到国外去了,给女主角留下巨额债务的烂摊子,婆婆明明知道一切却替儿子隐瞒,还倒打一耙是儿媳妇的问题,住着儿媳妇婚前买的房子、要把儿媳妇赶出去。

  “恶婆婆”是收视密码,也是短视频时代的流量密码。此前,短视频中很多博主对着镜头讲述自己被恶婆婆刁难后完成反击的故事,轻轻松松获得几万点赞。但有网友很快识破:这些版本竟然是“复制粘贴”,从脚本到口吻都一样。

  如今,微短剧在短视频平台方兴未艾。一些以“恶婆婆”为主题的微短剧,是电视剧时代“恶婆婆”的浓缩和放大——在更短的时间里,彰显更极端的人性恶,爆发更为激烈的冲突。只要观众的情绪被成功挑起,就能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流量。

  “恶婆婆”的受众基础

  “恶婆婆”的套路为何屡试不爽?

  应该承认,婆媳关系确实是一种复杂、微妙而敏感的关系。婆媳关系,不是母女的血缘关系,也不是夫妻之间的姻缘关系,仅仅是因为女子与男子结婚,男子的母亲也就成为女子的婆婆,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女性从此形成了一种亲属关系。

  这种亲属关系,有亲密的成分,也隐藏着“竞争”的因素。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婆婆是传统男权的维护者与代言人,婆媳关系本质上也是尊卑关系。所以,古时候的儿媳妇地位很低,处境往往也很艰难。很多儿媳妇只能“熬”成婆婆,才能获得男性给予的“代理权”。

  进入现代社会,女性地位不断崛起,男女平等的进程一直在推进,“婆尊媳卑”的陈腐理念已经遭到现代女性的抛弃。然而,这不意味着婆媳问题不存在了,很多现代女性仍然有婆媳问题的烦恼。

  比如,婆媳之间虽无“婆尊媳卑”,但二者之间的代际冲突、价值观冲突,却不是可以轻松消弭的。现如今,年轻夫妻的生活压力很大,往往需要婆婆帮忙带小孩,儿媳妇既离不开婆婆的帮忙,也难以忍受婆婆一些陈旧的观念和落后的做派,儿媳妇左右为难、有苦难言。

  又比如,婆婆是长辈的身份,有些老人可能会倚老卖老,一哭二闹三上吊,夹在婆媳之间的儿子往往偏向母亲,倾向于“息事宁人”。现代女性既明白尊重长辈的道理,却也觉得憋屈。

  正因为婆媳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它天然也就带有受众基础和话题性。

  对女性的另一种污名化

  无论是电视荧屏还是短视频,“恶婆婆”的形象常常让观众恨得牙痒痒的。比如“恶婆婆”短视频底下,点赞比较高的留言几乎都是,“要是我的话,就一巴掌给她甩过去”“老不死的”“大快人心,就应该恶有恶报”……

  我们固然可以理解一些观众的怒火,但“恶婆婆”看似是在声援女性,看似是在为现代女性伸张正义,但这只是一种“情绪幻觉”。

  一方面,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短视频中的“恶婆婆”,都过于夸张、极端、离谱,这些作品中儿媳妇的反抗,也是“爽剧”的简单粗暴,它根本没有提供真正可行的化解路径——不是鼓励理性化解,而是渲染“以暴制暴”。儿媳妇复仇“恶婆婆”,看起来是很爽,但爽感过后,观众还是无力应对一地鸡毛。

  另一方面,“恶婆婆”的形象,本身是对很多老年女性的刻板印象,是对婆婆群体的污名化。现实生活中,很多婆媳之间的权力关系早已发生逆转,不见得是婆婆太“恶”,也有可能是儿子或儿媳过于“自私”。假想的“恶婆婆”让自私的儿子儿媳找到了不孝顺的借口。如果他们有子女,二十年后,他们是否也会成为下一代眼中的“恶公婆”?

  所以,虽然很多人有着婆媳问题方面的烦恼,有很多情绪需要发泄,但出现矛盾还是应该诉诸理性的解决路径——比如婆媳保持距离、互不干涉生活,实在不行就软性“断亲”,而非在短视频的情绪挑拨下加剧彼此之间的敌意和憎恨。

  这看似解气,何尝不是一种“女性互害”?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