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作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中国癌症首位的癌种,是国民严重的健康威胁之一。近日,在2024无锡肺癌防治产业大会暨第一届肿瘤防治周上,多位临床专家就肺癌的防治进行深入探讨。
肺癌“治愈”重在早筛早诊早治
“早筛早诊”是提高肺癌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措施,对于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的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提高至70%以上。然而我国有约75%的患者在诊断时已处于肺癌晚期,错过了最佳根治性治疗时机。辽宁省肿瘤医院院长刘宏旭教授表示,真正要降低肺癌死亡率还是在于早期发现。建议肺癌高危人群应每年定期进行1次低剂量螺旋CT进行早期筛查,大量吸烟、有二手烟或环境油烟吸入史、长期接触高致癌物质者、有个人肿瘤史、有直系亲属肺癌家族史、有慢性肺部疾病史等人群都是患肺癌的高危人群。
刘宏旭介绍,对于肺癌早期患者而言,通常的治疗手段是手术。不过即使手术很成功,肉眼已看不到肿瘤,但身体某个角落可能依然还会藏匿着个别残留癌细胞,导致一段时间后复发。数据显示,近一半的诊断为早期的患者在五年内经历了复发。即便是较早的IB期患者,如果不接受辅助治疗,也有近一半(45%)的患者在5年内出现疾病复发或死亡。如何进一步提升早期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刘宏旭认为,对于识别出来的高危患者,我们要进行辅助治疗。这种辅助治疗包括术后的驱动基因阳性的,要给他靶向的辅助治疗,通过吃靶向药物,延长疾病复发转移的时间,最终延长他的生存。还有免疫治疗,也可以通过术后的化疗加上免疫治疗,也是延长病人的术后复发转移时间。此外,一些微小残留的病灶也可以通过辅助治疗的手段抑制或可能消灭,使患者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临床治愈”。
精准治疗让肺癌有望变成“慢性病”
除了早期筛查外,加强靶向药物等精准治疗手段的使用,从而进一步改善肺癌患者的预后是肺癌防治中刻不容缓的工作。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诊断,基因检测则是全程精准治疗的“指南针”,使患者能够从治疗中达到最大程度的获益,也能促进医疗资源更好的、合理的应用。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姚煜教授介绍:“对于肺癌,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通过基因检测能够找到和肿瘤治疗相关的驱动基因,这些基因都是跟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当检测到以后,就相当于当我们发现了肿瘤发展的一个‘门’,治疗药物就相当于堵这个门的‘门神’。肺癌的驱动基因是最多的,也是最精准的。我们国家的‘健康中国2030’战略是要求让我们的肿瘤变成一个慢性病。实际上肺癌是最早能够达到慢性病的瘤种之一。而精准检测是肺癌诊疗里面最重要的一点。”
但让基因检测真正惠及患者仍面临诸多挑战。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内科主任刘春玲教授认为,首先需要通过科普让基层医院医生和广大的患者了解,精准医疗的前提是精准检测。没有精准检测,就没有精准医疗,基因检测是实现好的治疗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医生在临床工作中要通俗地和患者讲清楚基因检测的必要性,讲明白了患者才会接受。其次就是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因检测的价格要变得越来越亲民。如果能够有条件纳入医保,基因检测的普及就会更好。 (刘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