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旋在惠山古镇绣嶂街上空的“百米巨龙”,连日来已成为锡城最热门的话题,众多市民争先恐后地前去一探真容。随着龙年的脚步日益临近,一股强烈的龙年热潮正在迅速蔓延,这个春节,流行“寻龙”。
景区氛围
“巨龙灯”身长百余米
当记者穿过西神广场走到绣嶂街上,“巨龙”立刻扑面而来,硕大的龙头、霸气的龙须、金黄色的龙身……蜿蜒盘踞在惠山古镇的上空,引得市民高举手机连按快门,“这条龙一定是无锡今年最牛的‘显眼包’。”“这条龙是自贡灯组成的吧?那到了晚上更好看。”……数十名市民游客在龙头下驻足,彼此互不相识却因为这条龙唠起了家常,“我抬头看了这条龙10分钟了,一边走一边看,我的颈椎病都能受益。”80后小李笑着表示。
记者了解到,这个春节,惠山古镇以自贡非遗彩灯为主打造龙年主题,“这条巨龙长168米,工作人员装了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连夜赶工就是为了让这条龙能在春节前与大家见面。”惠山古镇企划营销部经理陆敏介绍,在西神广场、直街等地,布置有麒麟与巨龙的大型彩灯组合,此外还推出了“九龙寻宝”特色活动,根据九子的性格故事,在景区内布置相应的大型彩灯,并配以旁白语音,定时播放,使游客能了解“龙生九子”的故事。
“放这个点位行不行,游客比较容易看到?”“我觉得还是换个地方,巡游路线会经过这里。”……梅园景区的工作人员近日异常忙碌,一边商量着“龙行大运”的巡游路线和“寻龙点位”,一边策划着如何让游客们新春佳节在梅园玩得尽兴。“在梅园景区寻找七条龙,是这个春节最大的亮点。”工作人员表示,从年初三至初七,集齐梅园的七条神龙,与之自拍合影,发布朋友圈,即可到景区游客中心参与抽奖。提前“剧透”的是,这七条龙并不难找,如小龙人偶,会在景区内不定时出现,无锡首个超酷炫“波普龙”就在莫奈庄园旁,此外还有飞天火龙、夜光舞龙等表演。
畅销单品
龙头帽来不及补货
龙年戴龙头帽,吉祥如意好兆头。在三国城的文创小商品店里挤满了人,大部分游客主要为了购买龙头帽。“一眼就爱上了龙头帽,保暖好看,戴上可爱的帽子连拍照片都特别有新年氛围。”来自江西的游客刘女士边给女儿试戴,自己也试了试,索性就买了两顶。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龙元素的商品绝对是C位,非常好卖,尤其是龙头帽,“元旦一天时间卖出去上百顶帽子,最近外地游客渐渐多了起来,几乎每人一顶龙头帽在景区里拍照。”
景区工作人员介绍,龙头帽将青龙造型完整地呈现在这一顶小小的帽子之上。与其相比,拈花湾景区设计的龙头帽显得更“萌”,龙角、龙眼、龙鳞都呈现出滚圆的立体感,两只龙角成了整个帽子的搭扣,将整个头部包裹在帽子中,十分暖和。
搜索发现,“2024龙年文创”登顶淘宝热搜榜单第一,龙年记事本“神龙本”、“有龙则灵”龙年台历、保平安的龙年香囊汽车挂件等成为热搜商品。龙年春联、龙年新年盲盒、龙年袜子礼盒、龙年茶杯套装等国潮龙年伴手礼也高居榜上。“每天有1000多单,供不应求。”无锡小伙秦一是一名淘宝卖家,店铺主要以卖服装为主,为了契合龙年主题,特意进了多个款式的龙头帽,没想到还没有到春节就已经卖断了货。他告诉记者,很多手工制作的龙头帽,是由贵州、云南、四川、湖南、陕西等地的绣娘们制作的,最近都在加班加点赶工。
文化展示
珍藏文物“龙”重登场
在无锡,不仅有为应龙年之景而打造的装饰“龙”,更有展示着古老精湛的手艺,尘封着时光记忆的文物“龙”。在无锡博物院当前的展览中,可以看到1961年惠山北麓出土的国家三级文物唐代蟠龙环,龙身屈成环,龙首龙尾相接,两面雕刻;1982年无锡利民瓷厂西工地出土的国家二级文物元磁州窑龙凤纹罐上的游龙,龙目圆睁,龙发飘逸,龙身卷曲,神态庄严又不失亲和;尧歌里元代钱裕墓出土的国家二级文物白玉蟠螭纹饰片,其主题纹饰为蟠螭纹,螭身卷曲翻腾状,尾长分为两股三叉,形态生动,大眼大耳,口咬灵芝,头顶毛发上冲飘逸。不同时期的“龙”,呈现出不同的样貌特征和雕刻技艺。
从无锡博物院了解到,过年期间,无锡博物院还将亮出国家一级文物南宋白玉镂雕龙纹竹节缘饰片等更多与“龙”相关的珍藏文物,让市民一睹为快。
除了展柜中的“龙”,还有能揣进兜里的手工文创“龙”。无锡博物院的新春活动中,开设了非遗剪纸体验,市民可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用红纸剪出活灵活现的飞龙形象;加入以“龙”为主题的羊毛毡手工活动,亲手制作一份别致的手工作品装点新年。锡博还特别准备了制作舞龙灯的材料,让市民把古时每逢喜庆节日,人们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的舞龙带回家中,为新年许下第一份美好祝愿。
非遗传承
走出国门的“中国龙”
龙文化,在无锡有着悠久的历史遗存和传神故事,惠山九峰如九龙,军嶂山上有龙寺、龙竹,山脉相连的雪浪山上,有龙潭、龙井……而要说最轰动的,还要属从无锡走出、享誉世界的“中国龙”。
1999年,玉祁礼社舞龙队应邀参加由加拿大多伦多市举办的“第三届醒狮汇艺节”,获得最高荣誉奖——金龙奖。这也被誉为第一条走出国门的“中国龙”。如今,这根接力棒已交到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玉祁舞龙”传承人吕武的手中。
临近过年,吕武的电话响个不停,“公司年会、学校演出、大型活动,‘龙’年处处见龙,也让我们舞龙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稀罕’”,吕武告诉记者,目前已接下了一所学校、一台大型晚会和当地节日活动的邀请,而更多的邀约实在是分身乏术,只好婉拒了。不过,为了让传统非遗能为节日添彩,他想了个办法:让有需求的单位或团体上门来学,教授他们简单的队形和走位,让他们自己“成龙”。
“希望大家不仅成为‘舞龙’这项非遗的欣赏者,更能够亲身体验,成为传播者和传承者”,吕武介绍,随着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隔三差五就有人带队来学,有的是公司活动需要,有的是单位团建项目,在这特殊的年份里,为“舞龙”这一传统项目找到了新的机遇。当前,“玉祁舞龙”已走进校园,在学生中种下了传承的种子,还成立了一支听障人士舞龙队,为特殊群体谋求生计。吕武透露,接下来,礼社村计划组建一支“礼小龙”少儿舞龙队,为“玉祁舞龙”培养接班人。(晚报记者 马晟 陈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