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看无锡

高仲泰: 深耕纪实文学 醉心讲好故事

  本期访谈作家 高仲泰

  高仲泰,作家、资深媒体人、影视编剧,擅长历史小说和纪实文学写作,作品有长篇小说《望族》《大外交官》《太平轮》《租界》,历史小说《阖闾王朝》《夫差王朝》,纪实文学《荣毅仁的前半生》《我不是药神》《深潜》等,累计发表出版作品近千万字,作品多次入选年度好书排行榜、多次获省市“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去年8月出版的《江南荣家》、今年1月出版的《大西迁》,两本新书近75万字篇幅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人物鲜活跃然纸上。作者高仲泰是资深新闻工作者和作家,对讲好故事的执着,让他越发醉心于纪实文学创作。

  述两部新作的创作心路:梅花喻荣氏,未敢忘救亡

  以荣氏家族为题材的各类作品已不少,高仲泰自己也写过《望族》《荣氏兄弟》等,为什么还会写《江南荣家》?“《江南荣家》与以往的作品不同,首次以大散文的文学表达形式将梅花品格精神与荣氏家族文化对应起来,梅花的早、洁、傲、坚,与荣家的企业家精神契合且独具象征意义,荣家几代人种梅、爱梅、崇梅,气质中蕴含梅花风骨。”高仲泰这样解读写作《江南荣家》的缘起。

  另一新作《大西迁》同样与荣家有关,它展现了抗日战争中以卢作孚和李国伟为代表的救亡图存企业家群体,如何完成荣氏等民族工商业企业内迁的曲折经历。这段历史被称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李国伟是荣德生的大女婿,在当时起到了主心骨作用。高仲泰介绍,明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大西迁》题材如能改编为影视剧如期上映或播出无疑是份献礼;反映这段史实也有现实意义——在艰难中救亡图存、在关键时刻体现企业家作为,那个时代的人物故事也启迪着当下。

  论新闻写实与文学纪实:都要讲故事,有料更加好

  20世纪80年代初,高仲泰进入无锡日报社工作,后来参与了江南晚报的创刊筹备,并且担任过江南晚报副总编辑,如今重心转向纪实文学创作,对新闻写实和文学纪实两者的异同深有感触:“两者相同处都是要讲好故事。不同处有两点:新闻纪实讲究时效性,要最新的,要求发布快,文学纪实则不受时间限制,譬如大量历史题材是事后追溯、还原;新闻表达的语言不应刻意追求文学性,相反,文学作品无论哪种都讲求文学语言之美。”

  在高仲泰看来,数十年的新闻工作经验也的确有助于他的纪实文学创作。譬如,要写作历史题材的纪实文学,就需要掌握大量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甚至是独家资料,才能成功地展开对人物故事的叙述。

  谈2024年个人创作计划:继续纪实性,三部有眉目

  因为选题有较强的戏剧性,高仲泰的作品频频吸引电视机构、影视剧公司伸来“橄榄枝”。举例来说,像《望族》就是华谊兄弟公司拍摄的,在筹备过程中央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等就在谈播出协议;再比如《太平轮》,写出了与谍战结合的故事,影视公司非常感兴趣。“作品成功的要素,一是故事,二还是故事,三依然是故事。”高仲泰直言。

  离开新闻岗位后,高仲泰有了更充裕的创作时间,因此近年来所著颇丰。今年已经酝酿了三部作品,第一本命名为《激流》,它是描写中国载人深潜研发团队纪实文学《深潜》的续篇,故事将围绕“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展开,讲述一位哈工大毕业学子是如何勇挑重担、建功立业的;第二本将聚焦杭州钢铁公司从高排污企业转型为绿色无污染企业的过程,杭钢曾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作为唯一企业代表做经验分享,有着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的重大意义;第三本还是在写荣家,是记录荣智健创业史的人物传记。

  (晚报记者 何白/文 李霖/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