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教育

“让”需要引导

江阴市长寿实验小学 李淑婷

  家访初衷:“让”,她不服气

  在我的认知里楠楠像茉莉一样温柔。四年的相处,她如春风化人心扉,即使受点委屈也只是腼腆地笑笑。

  但是,五年级的时候,她变了。同学间起了摩擦,她寸步不让地吼道:“你再动下试试!”作为班里的老好人,从不发脾气的她因为一句玩笑话,得理不让人,生气地抓住对方的衣襟,让人一脸错愕。她的变化让大家渐渐开始疏远她,楠楠也变得越发地容易生气。她就像一朵野玫瑰,竖起全身的尖刺,让人望而却步。

  在和楠楠的沟通中得知:因为家中妹妹处处都有“让”的特权,分走了父母的爱,这一切让她有些不服气。于是,我约了家访。

  家访所见:“让”,她怼亲情

  暑假伊始,我如约到了楠楠家。一进门,妹妹带着哭声给我一个“下马威”,疲惫的楠楠父母围着妹妹转,站在门边的楠楠满脸尴尬。

  寒暄两句,楠楠去卧室照顾妹妹,妈妈先给我“告状”:两个女儿的个性不大一样。大女儿性格原本挺温和的,小女儿急了点儿。但是慢慢的大女儿脾气变大了,作为姐姐不让着妹妹。在她看来,“让”是楠楠的义务。我感受出妈妈对亲情的错误引导,这也难怪楠楠会不服气。

  与此同时,卧室里响起了妹妹的哭声,爸爸的说话声紧接其后:“你比妹妹大,你要让着她。”“她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吗?”这些让楠楠愈发委屈和不服气。站在一旁的楠楠用满是倔强的眼眸掩盖自己内心深处的失落,紧咬牙关。这一刻我明白了,“让”字让楠楠觉得父母的爱被分走了很多,这也是楠楠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

  家访沟通:“让”,需要正确引导

  安静片刻后,我给楠楠父母分享了《小小大姊姊》中的一个片段,视频里是女孩对二孩家长偏心的哭诉。一看完视频,妈妈抢先一步倒育儿的苦水,感慨生活的不易,但是话语中多了对楠楠的愧疚。

  “你们承担养家育娃的双重压力,体力和精力在透支,妹妹的日常成了家庭生活的主旋律,确实容易对大宝没那么有耐心,对楠楠‘让妹妹’的高要求是希望楠楠能缓解家里育儿的压力。”我对家长的不容易表示十足的理解。也就是在这一刻,我和楠楠父母距离更近了,我不再是一个局外的教育者,而是一个可以真诚交谈的朋友。“老师,你说我们该怎么做?”一直沉默的爸爸干脆地抛出问题,真心实意地想听听我的想法,也想做到公平对待两个孩子。

  “真正想要一碗水端平确实不易,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们要意识到这个问题,正确引导楠楠和妹妹相处。”话音刚落,爸爸立马反驳道:“谁知道她说的真话假话?”他的语气有点激动。我问:“如果今天楠楠真没欺负妹妹,你给她解释的机会了吗?”

  爸爸数落起以前楠楠抢妹妹玩具、吵妹妹睡觉、弄哭妹妹的事,意在告诉我今天这事肯定也是楠楠欺负妹妹。我接过爸爸的话,家长在处理矛盾的时候,要把孩子看成平等的个体。老大尽管与妹妹相比已经是大孩子了,可实际上她还是个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依然较弱,很多道理她知道但做不到,所以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不要苛责,不要把长子、责任、谦让挂在嘴边。

  欣慰的是,楠楠父母表示接下来会用“刚才你和妹妹发生什么了?”“你觉得妹妹其实想和你做些什么?”这样的话语和楠楠进行沟通交流,多听听孩子的解释和感受,给楠楠一个抒发情绪的途径,给彼此一次互相信任的机会。共情下的换位思考,成功让楠楠拥有了来自父母满满的支持和安全感,她也试着学习如何关爱妹妹。这时的楠楠正在尝试一点点卸去身上的尖刺,用柔软的一面来和家人相处。

  最后,我提议大家用爱的名义拍摄一张全家福,用相机记录此刻美好和谐的一幕。当爸爸妈妈用拥抱裹住两个孩子时,楠楠的笑容如怒放的向日葵定格在炎热的夏夜里。

  家访反思:“让”爱多一点

  不久后,我接到楠楠妈妈的来电,她用爽朗的笑声和轻松的语气表达了对我的感谢,还分享了楠楠的改变。现在的楠楠除了能够分享玩具、食物,还会和妹妹讲述趣事、诉说不高兴,同时在妹妹的成长过程中也会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偶尔帮忙换尿布、喂饭。我想:一个懂得理解、互相谦让、共浴亲子暖暖爱意的二孩家庭不就是花团锦簇的春天吗?

  在二孩家庭中,老大的情绪,常常是被忽略的。事实上老大经历了一种情感的落空,他们是更需要安慰的。二孩家庭对于孩子,更要保持耐心。因为每一个孩子都要经历成长的过程,而每一次的冲突,事实上也是进行教育的机会。但不建议家长在孩子情绪激动的当下进行教育,当孩子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引导她认识一些道理,会有更好的效果。沟通的关键在于不要让孩子认为妈妈爸爸那份“本来自己可以独占的爱”变成了“必须分割的爱”,而是告诉她,本来这世上有两个人爱他,现在一切都不会变,而且还多了一个妹妹爱她。她的幸福不但没有丢失,还多了一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一种爱,是一种信任。只有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儿童之间都形成信任的关系和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才能实现。”在“倾听”中理解孩子的内心,在“共情”中给予感受上的支持,在“夸赞”中鼓励孩子的行动。我们坚信二孩家庭的矛盾可以靠家校智慧解决,我们也期待二孩家庭的暖意能够孕育出一个芬芳四溢的春天。